那些年,我們曾經(jīng)輝煌的絲綢文化
發(fā)布時間:2013年09月29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標簽: 南充市 風光照片 紀實照片 社區(qū)推薦 風土人情
【圖片故事】第八期
主題:那些年,我們曾經(jīng)輝煌的絲綢文化

王洪,自由攝影者,擅長地理風光、人文民俗紀實攝影,對高原旅行和攝影情有獨鐘。
處理蠶繭

相機:尼康D700
曝光時間:1/50秒
ISO:800
作為全國四大蠶桑生產(chǎn)基地、四川最大絲綢工業(yè)中心的南充歷經(jīng)了昌盛和衰敗,幾千年的滄桑歷史,從小時候記憶中志高氣揚的絲綢工人到現(xiàn)在冷落塵世,也促使我拿著相機走向這一片曾經(jīng)輝煌之地,記錄和喚醒那些年我們曾一起自豪的歲月。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古為蠶叢之地,地形以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光、熱、水資源豐富,土壤自然肥力較好,具有發(fā)展蠶絲生產(chǎn)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具有蠶絲原料資源、加工能力、技術力量、名特產(chǎn)品四大傳統(tǒng)優(yōu)勢。

相機:尼康D700
曝光時間:1/1600秒
ISO:20
兒時記憶里的南充市區(qū)內(nèi)最大最聲名顯赫的絲綢廠早已不見影蹤,只零散分布在郊區(qū)。估摸著到收春蠶的時候了,來到離市區(qū)幾公里外的蠶繭站,遠遠地看見破落的老大院里人聲嘈雜,擔挑子、騎摩托運蠶繭的擠得滿滿當當,相互評價今年的蠶繭價格和蠶繭的質量,小孩子懶懶地躺在白花花的蠶繭上,幻想著蠶繭帶來的喜悅。走進收繭房,到處鋪滿了蠶繭,一大堆工人正忙于分繭,用經(jīng)驗和雙手估摸著蠶繭的好壞,也決定了收購蠶繭的價格。蠶繭分好之后,送入烘烤房烘烤,據(jù)收購站的負責人講,這些蠶繭被將運往全國各地。
繅絲

相機:尼康D700
焦距:44毫米
光圈:F/2.8
曝光時間:1/50秒
ISO:640
抱著對蠶繭收了之后怎么變成絲的好奇,我趕往位于市郊的繅絲廠。蠶繭收到這里之后再次被手工分揀,質量最好的蠶繭將被送到自動繅絲車間,質量次之的送到手工繅絲車間。

相機:尼康D700
焦距:24毫米
光圈:F/2.8
曝光時間:1/50秒
ISO:800
走進自動繅絲車間,繅絲女工穿梭在轟鳴的車床間,動作快捷,自動繅絲倒基本是以年輕人為主;來到手工繅絲車間,情況和自動繅絲完全不同,整個車間蒸汽騰騰,工人都是四五十歲的女子,手里拿著2根很長的木棍上下飛舞,整個車間像是在指揮著一首圓舞曲。

相機:尼康D700
曝光時間:1/80秒
ISO:250
在自動化的時代為何還保留了手工繅絲呢?一是原材料的選擇原因,二是為了特殊需要的絲綢工藝制作。蠶絲處理現(xiàn)在都變成了自動化,但也不能完全代替手工工作。
做絲綢

相機:尼康D700
曝光時間:1/200秒
ISO:200
不能用于繅絲的蠶繭被用于蠶絲被的生產(chǎn),當一捆捆經(jīng)烘烤壓榨的蠶繭從師傅手里被拉成一床床蠶絲被的時候,不由得陣陣驚嘆,輕便保暖的蠶絲被可是好東西,還有祛風除濕的功效。

相機:尼康D700
焦距:10毫米
光圈:F/4
曝光時間:1/60秒
最后,價值不菲的成品生絲將被織成各種華麗的絲織品。望著一捆捆即將運往各地的生絲,親身感受和記錄由蠶到絲的過程,不由得感慨,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就在不久前獲悉,南充絲綢經(jīng)過國家質檢總局審查合格,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希望這種榮譽能喚醒那些年我們曾經(jīng)輝煌的絲綢文化。
責任編輯 / 楊靜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