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困
發(fā)布時間:2012年11月15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楊浪濤
石鼓是金沙江邊的一個小鎮(zhèn),2010年,我在那里聽到了傳說中的洞經音樂。

鎮(zhèn)子很安詳,靜靜地躺在高原12月的陽光下,不過這平靜中卻孕育著變故。石鼓下游的虎跳峽要修建水電站,村民們舍不得良田,于是起來阻止,而我們要去拜訪的村民李家珍就是其中的一個反對者。
沿著彎彎曲曲的巷道走進這戶人家,小院在瓜藤的掩映下顯出云南民居的整潔和精致。居中的堂屋里供著祖先的牌位,在西墻上,掛著一把古琴。這把古琴有些年頭了,在斜射進屋里的陽光下泛著淺淺的金色。
拗不過我們的相邀,李家珍彈了一首曲子,琴聲古樸,悠遠,訴說著田野的豐茂。他告訴我,這個曲子叫《到夏來》,早年有大理來的師傅住在這里,于是就學了。他的父親唱得很好,在當地小有名氣,不過很早就貧病交加過世了。
坐在小院的瓜藤下,李家珍說起了洞經音樂。他說這些曲子來自于中原,偏安一隅才得以保留至今。麗江的宣科為了發(fā)揚光大,對外宣稱是納西古樂,他們并不認同。游客在麗江聽的大都是改良的曲子,缺少原味,要聽真正的洞經音樂還得到鄉(xiāng)下來。
告別李家珍,我獨自在小鎮(zhèn)漫步。石鼓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名鎮(zhèn),早年賀龍長征時曾率領二、六軍團在這里渡過金沙江。隨著滇藏公路的修建,來往客商不再經過這里,于是石鼓逐漸沒落了。
在小鎮(zhèn)的西端,有一座建于清代的鐵索橋,遠看如同長虹臥波,所以喚作鐵虹橋。橋頭有一亭子,兩位老人端坐其間,一人懷抱二胡,一人手執(zhí)長笛,自顧自地吹拉彈唱。旁置一紙箱,頗有些隨喜功德的意味。
這里的游客并不多,有時一天也來不了幾個,但他們并不在意,無論寒暑都堅持演奏。兩位老人都70多歲了,他們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些,等到老的一批人都過世了,原汁原味的洞經音樂可能就再也聽不到了。
從麗江返回經過成都,我在朋友的陪同下去了當地新修的一個非遺公園。公園很大,川西民居加上各種生產農具及說明,就構成公園的主體,當然還少不了小吃和茶園。在公園的周邊,是各種會館及酒店,巨大的廣場插滿彩旗,某品牌汽車正在舉行展示活動,試乘試駕的轟鳴聲劃破了公園的寧靜。
朋友告訴我,成都有兩個非遺公園,老的較小,周邊地皮炒熱之后,又在不遠的地方建了這個新的,正所謂非遺搭臺,經濟唱戲,都是老的套路。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很火,就跟當年的濕地熱一樣,各種非遺保護項目也建了不少,但真正落到實處、起到作用的并不多。
概念越火,情勢越急,這是現實,也是悲哀。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