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大教堂下的錫耶納
意大利世界文化遺產之旅
發(fā)布時間:2014年09月28日 文章出自:地理社區(qū) 作者: junluo
標簽: 建筑照片 環(huán)游世界 意大利
如果有人問從佛羅倫薩到羅馬之間哪座城市最有名氣,大多數人應該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錫耶納。作為托斯卡納的第二大歷史名城,錫耶納的風采從來也就沒有被佛羅倫薩那文藝復興之都桂冠的陰影所遮掩:她以其獨有的羅曼-哥特風格的文化而在亞平寧獨占鰲頭。作為曾與佛羅倫薩齊名的城邦共和國,歷史上錫耶納曾一度與佛羅倫薩一爭托斯卡納的霸主地位(不僅在軍事和經濟上,也包括藝術文化方面),不過在十六世紀中葉的意大利城邦之戰(zhàn)中錫耶納最終輸給了佛羅倫薩,落入梅第契家族的統(tǒng)治。
由于梅第契家族對錫耶納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壓制,這座古城在直到意大利十九世紀統(tǒng)一為止的兩百年間并沒有得到更多的發(fā)展。不過這也正好保留了古城中世紀的原貌:沒有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的煽情,只有古樸的羅曼遺風和絢爛的哥特榮光。作為一座中世紀古城,整個錫耶納盤繞著迷宮般的道路,道路周邊充斥著中世紀前葉的樸實建筑,并不時點綴些羅曼教堂。市中心低地上的扇形田園廣場乃是全歐中世紀廣場中最具創(chuàng)意的一座,而那每年兩次的錫耶納賽馬節(jié)則更讓這座廣場聲名遠播(新版007第二集【量子殺機】片首便是在這里拍攝的)。田園廣場扇柄位置上的錫耶納市政廳也是早期哥特建筑中頗為有名的一座,而其88米高的曼吉亞鐘塔建成時位居亞平寧之最,而如今仍排名第三(僅次于前面我們去過的博洛尼亞雙斜塔,詳見〖博洛尼亞之赤色光影〗)。不過所有這些都在錫耶納那壯美的羅曼-哥特大教堂無上的榮光下黯然失色。這座位于古城最高處的華麗建筑就如同桂冠上的巨大寶石,其光彩覆蓋了整座古城,而其在建筑史上的創(chuàng)舉足以讓全歐洲的哥特建筑都為之下拜。
八年前第一次來錫耶納,正值大教堂翻修,很遺憾地未能一睹其風采。所以這次前來就是要看她個夠。而且我們還選擇了住在城外西邊的小山上,方便觀看落日下和夜色下的大教堂和古城。當然周邊其他的精彩我們也會順便參觀。

在旅館停下車,我們馬上直奔大教堂而去。從這個山頭到對面錫耶納所在的山頭有好幾條路,不過其中數這條佳璐查大街最有特色:這頭從山頂下去,中間幾乎沒有停頓就朝另一頭爬了上去。

佳璐查的另一頭有幾座有名的古代飛梁,它們的作用到底是裝飾還是起到加固的效果如今已不得而知了。不管怎樣,這一座座飛梁綿延伸展出去的景觀已經成為這中世紀古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攀到幾乎路的盡頭時回首看看來路:幾座飛梁如拱形畫框般把佳璐查嵌套在其中,如同一幅奇特的靜物畫。

走完佳璐查已經幾乎來到錫耶納的最高處,不過去大教堂還要過一座天橋。天橋下一條大街蜿蜒而去,這是楓丹布蘭達,另一條連接兩座山頭的道路。從這里可以直接看見對面山頂的圣凱瑟琳大教堂。這座起初建為羅曼式樣的教堂在后來擴建的時候增加了哥特式的扶墻和窗飾,但那三角屋頂和帶拱形窗的鐘塔仍舊提醒著人們她那羅曼的過去。

這時候一片烏云襲來,而陽光仍掙扎著為大教堂和古城區(qū)撒上些許光輝。這奇特的光影吸引我又拍了一張橫幅,重點體現(xiàn)圣凱瑟琳大教堂古樸而威武的身軀。

進入大教堂廣場,這時天色由于烏云的遮掩而暗了下來。陽光雖然仍舊照耀著大教堂,但這樣的色調似乎不是很適合贊賞這華麗的外觀。

本想等到撥云見日,卻不想烏云變得更為濃重,整個天幕都幾乎變成了黑色。雖然沒有了藍天,不過這烏黑的天幕似乎更好地襯托出大教堂的華美了呢。與絕大多數面西背東的大教堂不同,這座奇特的建筑采用了獨特的南北向格局。原因其實很簡單:現(xiàn)在的主殿只是原來計劃中的與主殿垂直的偏殿。錫耶納人本打算建造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也是最華美的大教堂,可惜后來席卷歐洲的瘟疫讓他們斗志全無,最終只達到了華美的極致,卻沒法在規(guī)模上稱雄了。

讓我們在這墨色天幕下好好看看這大教堂的正臉:無數精美的哥特雕刻和雕像裝飾由彩色的大理石琢磨而成,無愧這華美中的最華美!

三角門楣的馬賽克鑲嵌畫提醒著我們這座建筑的拜占庭-羅曼遺風,不過那周圍的裝飾已經完全充斥了哥特風格。不知道是錫耶納人的懶惰還是后來財源的匱乏,大教堂沒有從外面對彩窗加上玫瑰窗飾。這也許是這華美中的唯一遺憾吧。

回身在教堂對面的窗戶中看到教堂正臉的奇特鏡像,可惜色調由于陽光的消失變得更加暗淡了。

這時彤云漫天,地上的景觀倒成了陪襯,那就讓我們用HDR效果體現(xiàn)一下風云變幻的感覺吧??磥硎潜┯陮⒅亮耍@在深秋的亞平寧是較為常見的天氣呢。
既然要下雨,就該參觀教堂內部了。盡管八年前的翻修并沒有影響我們參觀教堂內部,但那里面極大的誘惑是不可能讓我們過門而不入的。

如果說錫耶納大教堂的外部僅僅是比其他哥特大教堂更精美而已,那其內部的華麗是在哥特世界中無可比擬的。很顯然,這些裝飾是繼承自羅曼風格,因為純正的哥特大教堂總是有著特別冷峻的內部。這也正是這座大教堂獨領風騷之處:她集中了哥特的強勢外觀和羅曼的內秀。
首先讓人驚嘆的就是布滿大教堂地面的大理石鑲嵌畫,每一幅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通常神職人員會用毯子遮住大部分畫面,為了防止被游客磨損,所以上次來就沒有看得全。這次不知是修了幾世的福分,居然得見所有畫面。這里看到的只是簡單幾何形狀的畫面,待會兒將展示更多以人物為主題的。與教堂的外觀相似,巨大的石柱也采用黑白相間的大理石打制,這似乎是托斯卡納獨有的風格。屋頂仍是圓弧形拱梁,典型的羅曼遺風。


既然說到大理石鑲嵌畫,就拿出兩幅出來秀秀。后面這幅其實內容極為血腥:其題為【屠殺無辜者】,不過從畫面的色彩上卻體現(xiàn)不出來了。

奇特的多邊形穹頂再次展現(xiàn)羅曼遺風,因為純正的哥特建筑在十字梁位置通常不設置穹頂。不過穹頂內部并沒有如其他羅曼教堂那樣采用天頂畫進行裝飾,而是用藍色背景襯托出善良的金星。這樣裝飾的靈感似乎來自更早的拜占庭馬賽克鑲嵌畫(見前面日志〖馬賽克之都拉文納〗)。

回首看看剛才進來的大門,兩旁精美的石雕裝飾讓那門框都變成了一件藝術品。

說到門框,就來一張近拍。跟咱古時的蟠龍柱有一拼了,只是以花朵枝葉和各種動物取代了咱的龍:西方的龍跟咱的不同類,乃是邪惡的象征,是絕對是進不了教堂的;偶爾會在教堂頂上被大天使米迦勒屠殺

大殿側翼的墓碑裝飾也都不乏石雕精品,引得游客駐足欣賞。

大教堂主殿內最豪華的地方通常都是后殿,在錫耶納這里也不例外:不是很寬大的空間內擠滿了無數的壁畫和雕刻,可謂琳瑯滿目,有讓人目不暇接的感覺呢。
與大教堂相連的皮克羅米尼圖書館是另一件錫耶納的奇珍異寶。下面三張從各個方面展示她驚人的“美貌”。



這座圖書館在精美程度上甚至超過名震四海的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其內部幾乎沒有一寸不被藝術品覆蓋,而每幅壁畫和天頂畫都采用“視覺陷阱”效果,無形中讓人覺得不是一個狹小的圖書館,而是在一個大博物館的中心走廊上。不過如果說西斯廷更多體現(xiàn)宗教藝術家對藝術追求的嚴謹,這里卻讓人更多感受世俗的奢華。

臨要出門前再回首看看教堂內那最顯眼的連綿不斷的大理石柱子,那些黑白相間的條紋是錫耶納大教堂從內到外保持一致的屬性。只要看過一遍,以后一旦見到黑白相間的條紋裝飾,就總免不了想到這座宏偉且精細的藝術品。

從大教堂內出來,外面已經是雨過天晴,被洗滌過的藍天泛著深邃的幽光。這時候再看這精雕細刻的大教堂正臉卻又與之前黑幕襯托下的那個有了完全不同的觀感:不能說更漂亮,但似乎可以說更閃亮了。

錫耶納人從法蘭克修士那里學到了哥特造型的原則,卻沒有將其發(fā)揮盡至:法蘭克人崇尚的高聳云霄的雙鐘塔這里只象征性地建了兩座,其高度還不及三角門楣的高度。不過那充斥在周邊的繁復石雕裝飾似乎也足以掩蓋高度上的不足了。


細看一下左右兩座塔身上的各式人物和動物雕塑,每一座都惟妙惟肖,給人一種呼之欲動的感覺。

同樣濃妝艷抹的三座門廊并非是純哥特風格的,至少還沒有完全脫離羅曼的圓弧設計,但卻已經略微顯現(xiàn)出哥特飛焰形的端倪。

仔細看看這羅曼-哥特轉型期間的過渡設計: 雖然沒有哥特那如畫廊般的飛焰形門廊,但以幾何形態(tài)為主的古樸羅曼風格也別有韻味哦。

特別是這幾乎在后世完全消失了的羅曼-科林斯柱式,尤其為教堂增添了些典雅端莊。

說了半天羅曼與哥特,大教堂后部最為醒目的穹頂卻是帶有典型的巴洛克風范,盡管其周邊的柱廊仍舊采用羅曼的圓弧設計。這個穹頂據說本來是羅曼式的,但巴洛克大師貝爾尼尼看它不順眼,于是改成了現(xiàn)在的格局。顯然貝爾尼尼在設計上并沒有過于鋪張地運用巴洛克的曲線變幻,大概還是為了于教堂本身的古韻相協(xié)調吧。

適才的一陣烏云一定是帶來了一場大雨,結果把大教堂廣場的不受光照的地面弄成了“黑又亮”,而石板上累積的雨水幾乎要將上面光彩四射的大教堂倒影出來,實乃奇景也。

自上次來錫耶納就夢寐以求的大教堂全景圖這次終于得到了:如洗碧空下美輪美奐的中世紀恢宏建筑。教堂右側那巨大的柱廊原本應該是那個錫耶納人夢想中世界最大哥特教堂的正殿,而如今的正臉本來只是側臉:可以想像如果那座教堂建成如今會是何等的輝煌。教堂的鐘塔沿襲了古羅曼建筑中隨樓層升高窗口遞增的格局,這我們在拉文納已經見識過了(見前面日志〖馬塞克之都拉文納〗)。

離開大教堂廣場來到教堂的后面,這里還藏著一個錫耶納的秘寶:洗禮堂。與帕爾馬,比薩,和佛羅倫薩的洗禮堂相比,這個洗禮堂外觀非常不起眼,甚至可以說是看不見,因為她就是大教堂后殿的一部分,但卻被與后殿隔絕開來。帕爾馬洗禮堂前面日志〖驚艷無名帕爾馬〗中提到,就是擁有通天徹地的壁畫的那個。比薩的洗禮堂外面漂亮,里面卻一般。佛羅倫薩的洗禮堂卻兩次過門未入,回想起來頗為可惜。
洗禮堂內擁有和帕爾馬洗禮堂一樣的豪華,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概是因為年代上又晚了幾百年的原因吧。中間六角形的洗禮池是堂內的精品:銅雕和石雕并舉。

這座洗禮堂內并不是很高大,不過低矮的屋頂布滿宗教畫像和裝飾,從氣勢上也能震懾下面的觀者了。
從早上來到錫耶納就一直待在大教堂周邊,回過神來居然已經是下午。而且這時正值深秋,過了兩點以后的太陽就讓人有夕陽的感覺,催促我們趕快去看看錫耶納的其他景點。說到別的景點,排第二的當屬扇形的田園廣場了,而我們也只有時間在這里轉轉了。

站在這巨大扇形的邊緣,看著腳下寬廣的弧面向著扇柄方向延伸出去,讓人深深體會到這廣場被命名為“田園”的貼切意義。廣場一側敦實而威武的建筑是市政廳。雖然同樣是哥特風格,這里沒有大教堂的奢華裝飾,卻包含托斯卡納純樸的民風。

市政廳那高聳的曼吉亞鐘塔在橫片中無法很好地突出,于是換成豎片。不過這樣田園廣場的寬廣又被遮掩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矣!

雖然一直想爬上曼吉亞塔來俯瞰全城,但這次似乎又不能成行了。由于深秋午后陽光的方向錯過了大部分的古城,登上去似乎也不能拍出很好的片子,干脆留待下次:既然我們來了第二次,就一定會有第三次哦

此時廣場周邊彩云環(huán)繞,干脆把一張片子獻給這些迷人的云朵,當然下面托斯卡納古民居的襯托也是不可少的。

廣場邊緣的歡樂泉是這里又一大景觀。泉邊的圣女雕像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據說某些雕塑在十五世紀成形的時候非常離經叛道,因為在基督信仰中只有人類始祖之一的夏娃能以裸體示人。于是十九世紀的衛(wèi)道士們用圣經故事中的圣女形象將其替換了。泉中的水引自城外的山泉,乃是城市供水系統(tǒng)的源頭??芍^是功能和裝飾一舉兩得的絕好例證。

臨走時還不忘再看一眼廣場外側的商人敞廊。這座以宗教形象妝點的世俗場所給我們上次來錫耶納時留下了深刻印象。奇怪的是似乎她一直都不對外開放,永遠用攝人的荊棘柵欄將游人阻隔在外面,只得以窺視其美貌。
這次來錫耶納的一大“抱負”是要在與古城鄰接的小山上觀看古城和大教堂的落日和夜景。于是我們把旅館也訂在觀景臺這邊,而且早早就離開古城來到觀景臺??上н@天的落日不是非常給力,所以只能以HDR的方式強化一下古城的色彩了。



上面三張由遠到近地從縱觀古城到聚焦于大教堂。這可算是錫耶納的經典鏡頭之一:突出體現(xiàn)“壯美大教堂下的錫耶納”這一主題。

陽光終于在消逝前的最后一瞬間照亮了大教堂,趕快抓拍下被染成淡紅色的這座瑰麗建筑。
回身到旅館中休整,轉眼便已到了華燈初上之時。出來拍完夜景還得回城里去果腹哦。

古城的燈火算是頗為靚麗的,比起來上一站的圣吉米納諾就太暗淡了。尤其是大教堂和曼吉亞鐘塔給了很好的光照,為夜景拍攝添色不少。

背后藍色的夜幕是夜景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但適才不給力的落日沒能為我們留下富有層次的背景,只能以一抹幽藍馬虎了事。

回古城的時候走了一條略微不同的路線,造訪一下白天沒時間參觀的薩林貝尼廣場。廣場正面是與之同名的哥特宮殿,左邊是新古典風格的坎圖奇宮,右邊則是文藝復興式樣的斯潘諾基宮。初夜的薩林貝尼廣場是戀人們竊竊私語的好去處,不過我的拍攝似乎要驚擾這些鴛鴦們的情趣了。

找了家老字號的餐館坐下,回首看見這滿墻的餐客(當然是著名人士)照片和旁邊懶散的招待,也算是托斯卡納的一小風景線吧。

晚餐過程中一直下雨,吃完后雨卻停下了,給我們機會去拍田園廣場的夜景。從環(huán)繞廣場的民居群進入廣場有很多通道,我們選擇的這個帶拱門的,專門拍攝一下拱中的市政廳。

從歡樂泉一側可以最大范圍地拍攝廣場和另一端的市政廳。本指望聚集雨水的廣場能反射市政廳的倒影,但似乎廣場那弧面扇形的設計在形成倒影方面不是很給力。

倒是從市政廳一面多多少少拍到了周邊民居的倒影,以及廣場那向四面發(fā)散的“扇骨”。在電影中看到錫耶納賽馬節(jié)開始時田園廣場擁擠情形的人們,誰會相信這里有能有如此寧靜的時刻。

夜景拍完便回去大睡,等待清晨的朝霞。
清晨果然看到了大教堂在朝霞中的倩影。不過常言道:朝霞不出門,看來今天在南托斯卡納的行程要與云彩爭奪陽光了。欲知后事,請繼續(xù)觀看下回〖懷抱皮恩查的奧爾恰谷地〗。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美銘-q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