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瞬間訪談:《中國國家地理》簽約攝影師袁蓉蓀
發(fā)布時間:2014年11月27日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 作者: 荀新平
標簽: 風光主題 人文主題 農場 民居 石窟 遺址 巖壁畫 民俗村
簡介:
袁蓉蓀,四川成都人,四川教育學院美術系畢業(yè),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簽約攝影師。

曾獲“富士膠卷杯”全國攝影百佳、柯達杯《中國攝影》99年度專業(yè)反轉片優(yōu)秀攝影師提名、全國抗震救災優(yōu)秀攝影家;攝影作品和專題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攝影世界》、香港《中國旅游》畫報、《攝影之友》、《民族畫報》、《中國科學探險》等主流刊物大量發(fā)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云朵上的羌紅》畫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空山—靜寂中的巴蜀佛窟》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入選第18屆、19屆等多屆全國攝影藝術展,獲得全國和四川攝影藝術展覽金獎、銀獎;1989年在四川教育學院美術陳列館舉辦攝影個人作品展;1991年在四川省展覽館舉辦“六只眼”攝影六人聯(lián)展;2010年參加成都國際影像藝術中心“就在眼前——中國成都當代攝影家邀請展”;2012年在成都廊橋藝術空間參加“靈光6+6當代攝影”聯(lián)展。
出于對文化傳播與文明傳承的探索,這些年,袁蓉蓀把目光放在歷史文化的尋覓中,嘗試用攝影的紀實性,融合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認識,以民俗的、社會的、藝術的語言去解讀,期望作品具有復合的文獻價值。

靜態(tài)的靜物需要靠變化的事物去表現(xiàn)
袁蓉蓀既是文化、藝術的關注者,同時也是一位風光攝影師。他說到對于自然景觀,尤其是那種大場景的,可以說是“大美”。這種大美往往需要再一定的條件下去表現(xiàn),比如特定的季節(jié)、時間。這不僅需要把握時機,也需要經(jīng)驗的積累。拍靜物也需要做功課,比如了解一個地方什么時候出現(xiàn)好的畫面。拍攝前往往也需要看天氣預報。景物本身在短時間是不變的,所以有時候需要借助一些變化去表現(xiàn)靜態(tài)的事物。這個變化包括天象,比如流動的云,比如特殊的光線。




最美的畫面是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tǒng)文化、手工藝
袁蓉蓀是一位十分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攝影師。他說在他眼里,那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是最美的。例如他對巴蜀地區(qū)石窟的熱愛,從他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發(fā)表的作品我們也不難看出。用他的話說:“石窟是刻在石頭上的史書”。到現(xiàn)在為止,袁蓉蓀對中國石窟的拍攝已經(jīng)有8個年頭了。他說一談到石窟,人們言必稱敦煌、云岡,也默認了那是中國石窟藝術的巔峰,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其他地方也有石窟。云岡石窟和敦煌石窟都是唐代時期的杰作,但是安史之亂以后,石窟文化在巴蜀地區(qū)十分盛行,也有很多被保留下來,成為藝術的瑰寶?,F(xiàn)在有很多人在做石窟的研究,還有一些碎片散落在民間需要被尋找,我希望把這些研究都串起來,把石窟文化傳播出去。



傳統(tǒng)手工藝也是袁蓉蓀的關注點。例如成都地區(qū)的蜀繡藝術、綿竹年畫的印制、東陽木雕等等。他說這些民間手工藝正在漸漸被現(xiàn)代化生產所取代,應當把他們記錄下來,同時也讓人們把它們傳承下去。因為藝術品就是要有個性,如果進行批量化生產就會“同質化”,變得毫無個性。所以這些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就是美的所在。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