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船記
發(fā)布時間:2015年04月10日 文章出自:用戶投稿 作者: 姚振海
我出生在遼東半島一個典型的小漁村,漁民的孩子自然就愛上了那維系一個個親人、漁民生命和一代代漁民生活與希望來源的木漁船。而更令我深感興趣和油然而生崇敬之心的,是那些能攀上令我頭暈目眩的木排架,用手中普通的錘子斧子鋸,就能造出出海打漁的巨大木船。

我覺得,他們個個身懷絕技。
歷史是不斷地向前走的。在漁村也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我敏感亦不舍地發(fā)現,與那些如今越傳統(tǒng)就越時尚的民族服裝及傳統(tǒng)釀造技藝不同,隨著鐵殼漁船一條條的下海,隨著隆隆的機器聲代替了槳聲帆影,不僅駕駛木漁船出海捕魚即將成為一道正在逐漸遠去的風景;從爺爺的爺爺那輩兒開始傳承著的這種古老人工造船技藝,亦將因失去他的作用及造船漁民年事漸高而逐漸消失;那在我心中有著神圣光輝的硬朗、強韌粗礪的木漁船,更將成為漁村海灘上一種歷史景觀,直至被自然風化。
“我要保留住它!”
木漁船作為漁民智慧的頂尖杰作,作為與陸地不同的特有海洋文化,它失傳的危險讓我越來越感覺到它的價值。
攝影是一種走入時間的動作。為了保存幾千年來傳統(tǒng)手工建造木漁船的寶貴工藝,讓后人記住祖祖輩輩先人智慧汗水的結晶和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領略到本土文化的特色風采,于是,我拎起像機攝像機,在五年多的春風秋雨夏暑冬雪里,按照木質漁船建造程序,從木漁船的第一根木頭,工匠稱為“龍骨”鋪設開始,一直到漁船建造完成出海捕魚,系統(tǒng)地拍、攝記錄下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傳統(tǒng)木漁船生產制造技藝及工匠們的真實影像資料。
對于我,雖說從學攝影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跟蹤記錄拍攝漁村里發(fā)生的一切變化。但唯有這五年的拍攝,讓我實在感覺是一次復雜的精神運動。具中國古典味道的理念和傳統(tǒng)手藝,在木漁船制造過程中時時讓我驚嘆,在我心里留下神圣的光輝,從而讓我的攝影圖片,獲得了它的靈魂與呼吸,鏡頭前的每一次曝光,都成為有著溫度的文化傳承的載體。














作者手記:
10年跟蹤拍攝了三十多條手工木漁船,我已深深的愛上了它,木漁船以它獨特的魅力和原生態(tài)的自然美時時刻刻打動著我們的心,隨著鐵殼漁船一條條的下海,讓我掛念手工木漁船還能生存多少時間,手工木漁船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時間的問題。
我是漁民的后代,我愛海,愛木漁船,愛漁村里的父老鄉(xiāng)親,骨子里漁民的血脈讓我從學攝影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跟蹤記錄拍攝漁村里發(fā)生的一切變化。
幾年前, 我發(fā)現漁民已經棄木漁船開始建造鐵殼漁船了,不再手工建造木漁船。經查證國家不再審批新的木漁船建造和出海捕漁,因為,手工木漁船有很多弊端,手工木漁船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和鐵質漁船對比還是差了很多。建造手工木漁船的手藝人和工匠大都六十多歲了,年輕一點的也四十多歲了,建造手工木漁船手藝人的身影,駕駛木漁船出海捕魚都將成為一道正在逐漸遠去的風景。我想到:幾千年來手工建造木漁船的寶貴工藝是我們祖祖輩輩先人汗水的結晶和文化遺產,在我們這代人不能失傳。五年間,我從木漁船的第一根木頭,工匠稱為“龍骨”鋪設開始拍攝到漁船建造完成出海捕魚,按照木質漁船建造程序,廣泛聽取匠人的意見一點點的系統(tǒng)記錄拍攝下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木漁船的生產建造和工匠工友忙碌場面的真實影像資料,留給后人,留給歷史永久的記錄。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老人河
江心小島
沫之北-q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