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樹
發(fā)布時間:2021年07月06日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網
標簽: 資訊
2021年7月8日,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攜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的“樹,樹”展覽盛大開幕,展覽突顯了生物世界的偉大主角——“樹”之魅力,同時也展現(xiàn)了生物的豐富多樣性。
“樹,樹”于2019年在法國巴黎的首次展出并廣受好評。此次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非常榮幸地將展覽帶到上海,聯(lián)袂為中國公眾呈現(xiàn)這一展覽的全新版本。
通過呈現(xiàn)近30位來自中國、拉丁美洲、印度、伊朗以及歐洲藝術家的200余件作品,本次展覽頌揚了人類社會的重要美學靈感源泉之一——“樹”之魅力,呼應了最新科學發(fā)現(xiàn)所揭示的樹之智慧,傳遞出“樹”為生物界不可缺失的主角這一普世信息,并邀請人們重新將地球人類呼吸的生存之源——樹木視為共同生存的真正伙伴。展覽圍繞樹木這一主題編織了三條敘事線索:冥思美學、科學知識、森林砍伐以及超級大火給地球帶來的生態(tài)挑戰(zhàn)。
展覽匯聚了藝術家、植物學家、哲學家群體,通過他們獨特的審美認知或科學探索,與樹木建立起深刻而親密的聯(lián)系:
——法國植物學家弗朗西斯·阿雷(Francis Hallé)六十多年來潛心鉆研樹木,將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融入他的寫生畫和旅行日志之中。

——法國藝術家法布里斯·伊貝爾(Fabrice Hyber)為展覽創(chuàng)作的裝置作品回溯他的藝術和人生項目——他在家庭農場旁的山谷中播撒了約50萬顆樹種,逐漸將田野變成了森林,將風景變成了作品。

——哥倫比亞藝術家喬哈那·卡勒(Johanna Calle)的大型紙樹的精致剪影傳遞著關于哥倫比亞農民的弱勢地位的政治信息。她在系列作品《輪廓》中用打字機在舊公證簿上抄寫哥倫比亞《土地法》,這部法律旨在保護被迫流離失所的農民的權益,農民們可以列出他們在自己土地上所種植的樹木,并以此為依據(jù)來主張對該土地的所有權。

——巴西藝術家路易斯·澤爾比尼(Luiz Zerbini)則用若干繪畫和單刷版畫作品,以及一張植物標本桌精心策劃了一場與從熱帶植物園借來的、作為城市現(xiàn)代化標志的樹之間的邂逅。

——來自亞馬遜北部亞諾瑪米部落的三位土著藝術家卡勒彼·薩諾馬(Kalepi San?ma)、約瑟卡(Joseca)和厄瓦那·亞伊哈(EhuanaYaira)通過繪畫描繪著他們豐富的傳統(tǒng)和森林生活之美。

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更豐富了展覽內容 :
——黃永砅曾與卡地亞基金會有著長久的合作。1989年,他受邀參加卡地亞基金會的駐留項目,并在此后的很多機緣下展示他的創(chuàng)作。黃永砅在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就地創(chuàng)作從卡地亞基金會駐留項目開始,并在“對樹木的搶救”中發(fā)展出一套隱喻和象征的語法。

——胡柳通過對植物輪廓的精準把握營造出詩意的意境。近年來她嘗試以鉛筆涂滿整幅畫面,只剩下無盡黑色中的形狀和空氣的流動。觀眾在畫面前看畫,有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影在反光中顯現(xiàn),和畫面中的風和草,海浪和樹葉混淆在一起。

——張恩利的作品中,“樹”充當著很多不同的角色:是風,是詩,也可能是人物。展覽中展出的張恩利的四張作品仿若一組老人的肖像。這些沒有葉子,飽經滄桑的樹干雖然已經年邁,卻仍然展示出各自的幽默和自信的性格,好像在向觀眾講述著他們年輕時的各種曲折而奇特的經歷。

意大利建筑師斯特法諾·博埃里(Stefano Boeri)及其上海團隊為展覽特別創(chuàng)作的裝置作品邀請觀眾探索“垂直森林城市”理念,這種新一代高層城市建筑被樹葉和植物完全覆蓋,宣揚著城市空間中建筑與自然的共存關系。


作為“樹,樹”展覽的學術支撐,展覽特別編撰了中英兩本畫冊。畫冊收錄近500幅圖片以及多篇學術性和批判性文章,結合來自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和建筑師的作品,讓讀者沉浸在樹木的美麗、獨特和富饒之景中。
“樹,樹”展覽放大了參展藝術家、科學家和哲學家的聲音,調動觀者的多重感官,開啟一段全方位的視聽之旅。展覽期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卡地亞基金會將聯(lián)合舉辦一系列包括放映、講座和表演在內的特別活動。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