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lián)邦制的面紗之下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3年第04期 作者: 馬勇
標簽: 歷史拾遺

1919年2月20日,上海,南北議和會議正在舉行,這是雙方和平統(tǒng)一的最后機會,結果并不成功,聯(lián)邦制試驗悄然興起。
進代中國曾有一個夢想,在當年被追尋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它便是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在晚清萌芽,在上世紀20年代初的“聯(lián)省自治”運動中達到高潮,但隨后,它就被刻意遺忘了。這似乎也是命中注定,誰讓它被與各種“恐怖”的標簽,諸如“軍閥割據(jù)”、“門羅主義”乃至“分裂”等等捆綁在一起呢?不過歷史的真相,或許遠沒有這么簡單。

君主專制
這是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的作品,描繪18世紀末,乾隆皇帝接見大臣時的情景。三叩九拜在這位外國畫家看來,正是中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象征。
這是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的作品,描繪18世紀末,乾隆皇帝接見大臣時的情景。三叩九拜在這位外國畫家看來,正是中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象征。

議會民主
這是18世紀的英國國會,議員們正通過口頭辯論來保護英國人的權利。議會是實現(xiàn)民主民治的機構,它在近現(xiàn)代被中國人引進,逐漸改變了當時中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繪畫/B.Cole
這是18世紀的英國國會,議員們正通過口頭辯論來保護英國人的權利。議會是實現(xiàn)民主民治的機構,它在近現(xiàn)代被中國人引進,逐漸改變了當時中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繪畫/B.Cole
五千年文明
是否只有中央集權一個選項?
我們今天習慣說中國具有悠久的“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地方主義并不是中國人所向往的。這些說法久已成為常識,甚至成為中國人的口頭禪。然而訴諸于歷史事實,卻還有重新認識的空間。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