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腦殼巖畫龍里縣巫山巖畫群是貴州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面積最大、圖像最多、內(nèi)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巖畫群,由抄紙巖(也叫大巖腳)巖畫、大砂田巖畫、貓腦殼巖畫三部分組成。在巫山大砂田之北千余米處有一座山頭,上有一壁50米左右高的石崖,遠看之如虎頭。當(dāng)?shù)厮追Q老虎為“大貓”,故叫這座如虎頭的山為“貓腦殼”。圖為其中的“斗邪圖\"。
貓腦殼巖畫共有畫跡十多處,都畫在離地面約1米左右的巖石上。
“法師擊鼓圖”在傅家院紅崖洞巖畫中心部位有一組色彩鮮明的圖像:右邊有一圓,圓中有八條放射狀線發(fā)于紅色圓心;左邊有一人形,雙手分舉與肩平,一橫線如棒舉于手上。有的專家認為圓形的圖案是銅鼓,人形是在舉棒擊鼓,因而定之為“法師擊鼓圖”。
“牧馬圖”傅家院是長順縣威遠鄉(xiāng)的一個村寨,巖畫就在離寨子不遠的兩座山崖上,一處叫紅崖洞,一處叫白崖洞。紅崖洞巖畫保存完好,除因風(fēng)雨侵蝕引起的部分畫面顏色變淡及巖石風(fēng)化使畫面剝蝕外,很少見人為的損壞。整個巖畫面積有140平方米左右,可辨圖像有200多個,有人形、飛鳥、田疇、馬匹、野獸、狗、符號等。此幅畫表現(xiàn)的是牧馬情景。
官嶺牛角井巖畫在關(guān)嶺縣板貴鄉(xiāng)牛角井的一個黎族村寨附近,一些巖石上有十多個清晰醒目、奇特怪異的巖畫形象。這些圖像非常奇特,只有4個圖像可稱為人,其中3個有五官,另一個可據(jù)而推之。其余圖像則似蟲非蟲,似獸非獸,還有的似字非字,似符非符。與其他地方的巖畫不同的是,它們是用樹枝之類的“工具”單線描繪的,線條很生硬。而且這些圖像均分散獨立,既難以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又好像與社會生活沒什么關(guān)聯(lián),讓人頗為費解。
巫山抄紙巖巖畫局部龍里縣巫山抄紙巖是一東西長約150米、高略30米的一壁石崖,巖畫就像一巨幅手卷懸掛于巖壁之上。畫幅中,人、馬、牛數(shù)量眾多。畫中的人形有許多是頭戴羽飾的;在貴州其他地方的巖畫不見的動物的形象,如牛、麋鹿、水鹿等,在此均可見到。此外巖畫中還有如漢字“山”、“天”、“大王”、“日”樣的符號,是貴州古巖畫中除“紅巖碑”以外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