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詩經(jīng)》滿口香 《詩經(jīng)》里有一個植物世界,這些搖曳的生靈,不僅是美麗的風景,也是美味的源頭。“蒹葭”的白花苞被稱為“茅茅針”,“采苦采苦”指的則是采擷苦苦菜……野菜野果的利用在中國歷史悠久,災荒之年的作用更大。如今,人們?nèi)匀磺嗖A野菜,卻是因為它的獨特風味與采食的趣味。不過,野菜之野,更需食之有道。繪畫/揚眉
采洗作羹湯 羹乃是漢族的傳統(tǒng)食物,指五味調(diào)和的濃湯,用野菜制作羹湯,古已有之。水生的荇菜就曾在周代被作成菜羹,祭祀祖先。荇菜的嫩莖、嫩葉及花都可當野菜吃,柔嫩多汁而無毒,又細軟順滑,可惜它的清淡滋味如今卻不流行了。繪畫/揚眉
炒之鮮,餡之香 鄉(xiāng)間有各種各樣的野菜自由率性地生長,食用野菜的方式多為炒食、涼拌、作餡等,而炒菜的最佳搭檔就是雞蛋,大部分野菜都適合用來攤雞蛋。因為野菜氣味清香,風味獨特,用來作餡尤其受到人們的喜愛,比如薺菜原本就是一種野菜,因為薺菜餡受到追捧,而今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當家菜”。繪畫/揚眉
名字里的“女王范兒” 東漢末年的南郡太守郭永有一女,自小與眾不同,郭永曾說:“這是我家的女中君王啊?!睆拇艘浴芭酢睘榕畠旱淖帧W髨D中描繪的正是這個故事。后來,郭女王果然成為魏文帝曹丕的皇后。隋唐以前,有的女兒名以 “女王”“妃”“公主”“修儀”等皇室女性位號為名,其背后是家長期盼女兒富貴的“望女成鳳”心理。 繪畫/揚眉
一“白”遮百丑 今人取名追求雅意,而先秦時期,父母給子女起名,卻往往質(zhì)樸無文,甚至不介意“揭短”。黑背、黑肱、黑臀、點……就連身體上的胎記、痦痣,都能用來當作大名。只不過,國人對“膚白貌美”的偏愛似乎由來已久,這些黑公子們多字“皙”或“子皙”,取白皙之意。繪畫/揚眉
成年就得換個稱呼 上圖是漢代一戶人家為男子舉行冠禮——成人禮的場景想象。冠禮的儀式一度相當繁瑣,先秦士人的冠禮大致包括占卜、挽髻、加緇布冠、加皮弁冠、加爵弁冠等步驟,而由參加冠禮的主賓根據(jù)行禮人的名,題取相應(yīng)的字,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它標志著青年在社交場合擁有了新的稱謂。繪畫/揚眉
肺活量王者的自號 上圖繪制的是清代和尚釋成果的漫畫。他留名于世的原因,大約源于那絕無僅有的28字自號:“萬里行腳僧、小浮山長、統(tǒng)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xiāng)侯”。雖實用價值不大,但很有趣味,因諷刺清代官員動輒長成一大串的爵位稱號而起,這位大和尚風趣活潑的性格盡顯其中。繪畫/揚眉
“奶湯蒲菜”的鮮嫩 “奶湯蒲菜”作為濟南風味湯菜而名揚四方。菜色乳白清雅,湯味香醇,這些都來自蒲菜的鮮嫩。水菜在烹飪時,也離不開與水的關(guān)系。此菜的訣竅在于蒲菜使用前,應(yīng)在清水中浸泡三到四小時。焯水應(yīng)用滾水,要寬,一下即撈出,鮮嫩為上。奶湯之水要白,再以蔥椒油、冬菇、火腿提味。繪畫/揚眉
“泡藕尖”的清脆 “泡藕尖”絕不是懶人菜,它需要食材新鮮,又需要慢工制作。藕尖俗名“藕稍”“藕帶”,即連接藕節(jié)和嫩荷葉的那部分莖,含水量大,但新鮮期也更短,經(jīng)過腌制后,可以更加清脆可口。這也是藕尖泡菜的特色。繪畫/揚眉
“菱角燒肉”的香甜 菱角古人稱為芰 ,根扎在淤泥中,輕軟的莖長有數(shù)丈,拖著可愛的綠色圓盤狀的葉子。而所有的精華都在于果實——菱角,它硬如鐵餃,帶兩只犄角,形態(tài)有趣。江南女子常常乘著木盆去采,采回來剝開,燒成一大碗“菱角燒肉”。做時總要不停地加水。起鍋后,菱米微甜,浸著肉香。真乃是不折不扣的家鄉(xiāng)菜。繪畫/揚眉
櫻桃處處見 櫻桃是獻薦祖先、孝敬老人的佳果。本頁圖為根據(jù)山東楊家埠清末年畫繪制的《二老看櫻桃》(繪畫/揚眉)。兩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正興高采烈地看著一枚新鮮櫻桃。作為國人喜愛的裝飾題材之一,許多器物均以櫻桃為紋樣。
聚會好選擇 中國櫻桃以其新鮮美味和背后蘊含的文化符號,成為唐代風靡一時的果品。尤其是官宦人家,不僅自己購買櫻桃食用,更以獲賜皇家櫻桃為榮。上圖為根據(jù)想象繪制的唐人食櫻桃場景,剛剛收獲的新鮮櫻桃,配以乳酪,是唐人家庭聚會、招待親友的絕佳選擇。繪畫/揚眉
金針度人 在左邊的圖畫中,一名醫(yī)生正在為白內(nèi)障患者實施金針撥障術(shù)。畫中患者背后站立著兩位助手,負責扶住患者頭部。醫(yī)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開患者眼皮,并按住眼球,右手正欲下針。明清時期,金針撥障的水平日益成熟,著名眼科醫(yī)生傅仁宇撰成眼科專著《審視瑤函》,書中詳細介紹了手術(shù)步驟,這幅場景復原圖正是根據(jù)書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繪制而成。繪畫/揚眉
目前,最新型的白內(nèi)障手術(shù)是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術(shù),它將渾濁的晶狀體移除,再植入人工晶狀體。這種手術(shù)的水平已經(jīng)相當完善成熟,通過門診手術(shù)就可以完成,無需縫合,不必住院,可以說只是一個小手術(shù)。 圖為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術(shù)步驟圖:①眼球表面麻醉后,在角膜邊緣做約3mm的切口;②剝除晶狀體囊膜; ③將晶狀體進行超聲震蕩粉碎;④吸出混濁晶狀體的碎屑;⑤植入人工晶狀體。繪畫/揚眉
耜(sì)與鍤 鍤,是漢代最常見的農(nóng)具,多用于播種前的整地工作。在山東武梁祠畫像石中,神農(nóng)氏所執(zhí)農(nóng)具就是兩齒鍤(上圖),也稱耜。受中原冶鐵技術(shù)的影響,漢代四川地區(qū)出產(chǎn)的鍤,帶有凹字形鐵套刃,更具威力,也更耐用。繪圖/揚眉
木俑左胸寫著不同的銘文,來區(qū)別織工的不同職司。圖即根據(jù)其中一件而繪(繪圖/揚眉)。 西漢 織工彩繪木俑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
四川戲曲舞臺形態(tài)演變過程 戲樓曾經(jīng)是三個川戲班子的演出場所。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戲樓上不間斷演出川劇,靈官廟與戲樓之間的街面上,則耍龍燈舞秧歌,場面非常壯觀。右圖為四川戲曲舞臺形態(tài)演變過程,戲臺于清代形成了三面的固定形式(繪圖/ 揚眉)。中國傳統(tǒng)市井戲場將戲臺伸出,置于戲場之中,臺上臺下打成一片,在彼此的交互中傳遞感情、放松和休閑。中國的市井戲場,充當了市民活動的公共場所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