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zhàn)
被演義的歷史

《赤壁之戰(zhàn)》全景畫(局部):這幅全長135米的畫由魯迅美術學院28位專業(yè)藝術家耗時5年完成,表現(xiàn)了藝術家想象空間中的赤壁烽煙與戰(zhàn)火。
公元208年冬天,率領大軍南征的東漢丞相曹操在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遭遇了一生中最恥辱的一敗。勝敗本屬兵家常事,但這一次失敗影響重大,它不僅使曹操廓清四海、重整河山的夢想破滅,更把中國帶入一段長期的分裂。從漢代的大一統(tǒng)到三國時代的魏、蜀、吳并立,正好應和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和久必分”的宿命循環(huán)。
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被歸功于諸葛亮借來的東風。這一結論影響了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評價,甚至 “七分實、三分虛”的小說本身經常被誤讀為歷史,對此,歷代學者多有抱怨。穿過“演義”的迷霧,真實的赤壁之戰(zhàn)究竟是怎樣的?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