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蘑菇”,這種都市人熱衷的親近自然的方式,該如何合理有序進行?
現在,隨著都市人回歸山林、釋放壓力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許多戶外活動組織、自然教育機構,都紛紛推出“采蘑菇”活動。于是,這類活動該怎樣合理有序地進行,漸漸成了需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今年,云南大理等地出現的“滅絕式采蘑菇”,已經對當地生態(tài)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對此,有業(yè)內人士提出了一些倡議:不大量采摘,不挖掘土壤;不采過于幼嫩的蘑菇,留下一些成熟的蘑菇讓它們傳播孢子;不以“采摘”、“打野”為根本目的,而側重在自然界中認識、了解蘑菇等。照片拍攝的是柳開林教蘑菇愛好者如何辨認蘑菇。攝影/毛莎莎
菌蓋下方的“小方格”,是孢子散逸的通道
在百山祖的森林中,漏斗多孔菌主要生長在闊葉樹的腐木或枯枝上,它的菌蓋直徑一般不超過5厘米,正面呈漏斗形,腹面密集排列著大量長方形和菱形的“小方格”,寬度大約1—3毫米,這些結構是菌管末端形成的開口,被稱為“孔口”,成熟的孢子經由這些孔口釋放到空氣中,完成傳播。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皚皚白雪中的精靈:勤勞的普通?
9月,烏爾其漢開始降雪。森林之中,一只普通?飛到樹干上找蟲,“噔、噔、噔”地啄著,一棵樹的樹干搜尋完畢,便轉向下一棵。雪不停地下,森林里越來越安靜,似乎只有攝影師和這個勤勞的小家伙還在工作。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蜜環(huán)菌 Armillaria mellea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圖為鹽底辟構造的兩種外形示意圖。鹽底辟形態(tài)千姿百態(tài),其形態(tài)主要有三個控制因素:一是鹽底辟的上升速率,二是沉積巖的沉積速率,三是剝蝕速率。這三個因素的組合,決定了鹽底辟的形態(tài)。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荒漠貓分布范圍及記錄點位示意圖
資料提供/李晟
最新的研究顯示:荒漠貓并不生活在荒漠里,而是分布于我國青藏高原東部(上圖),喜歡有較多地面植被覆蓋的中高海拔山地、草甸和灌叢。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新疆的鹽丘構造,主要分布在庫車盆地
從地圖上我們能看出,新疆的鹽丘構造,主要分布在庫車盆地。庫車盆地以西阿克蘇至烏恰之間地區(qū),地圖所示僅為本文作者李建森個人基于區(qū)域構造和相關資料推測的分布區(qū)域。庫車盆地位于南天山與塔里木盆地北部之間,是天山山脈南麓的地質凹陷。古近紀(約6000萬年前),庫車盆地與特提斯洋相連,積累了巨厚的鹽層和其他沉積巖。鹽層經底辟作用頂起或刺穿上覆沉積層,形成了鹽底辟構造。鹽丘是鹽底辟構造的一種主要類型。經有關學者研究,庫車盆地出露地表的鹽丘共有35處(徐洋《新疆庫車盆地古近紀鹽湖物源、古水溫、蒸發(fā)程度及其成鉀遠景評價》)。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木棉樹上的栗腹?,與蛛口奪食的淡紫?
西雙版納一棵巨大的木棉樹上開滿了花,這是這棵樹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近二十米高的樹冠上鳥類與獸類來回穿梭,其中活動范圍最大的便是栗腹?。圖中這只栗腹?時而蹦跳到木棉花周圍,時而蹦跳到樹干上,顯得非?;顫?。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黃蓋鵝膏 Amanita subjunquillea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鮮紅色喙的絨額?,與大膽覓食的滇?
絨額?在高大的樹干上非常醒目,鮮紅色的喙便是絨額?有別于其他?的特征。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圖是溫宿縣北部一座鹽丘里的一條鹽溪,形成了鹽瀑的景觀。這條如冰河般蜿蜒流淌的鹽溪,有許多鹽花結晶析出,被當地人稱為“苦水河”(攝影/英子權)。
沙棘林的深處枝葉很密,而且沙棘枝上長有尖刺,人和大型牲畜都很難進入,因此荒漠貓便利用這種生境來作為自己白天的庇護所。在野外,研究人員從未見過荒漠貓出現在河流附近,但通過衛(wèi)星定位追蹤,他們發(fā)現荒漠貓其實經常會靠近河邊,甚至穿越河道,于是便將紅外相機隱藏在河岸,終于拍到了一只荒漠貓渡河的畫面。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在?科鳥類中,麗?的羽色是最為明艷的,麗?的“麗”便是美麗、靚麗的意思。麗?頭部到背部上方的羽毛尖端為淡紫色和矢車菊藍色,格外醒目。攝影師花了26天時間蹲守,才拍到這張麗?與貝母蘭的近距離標準照。這段時間過后,她對麗?和墨脫的森林都有了全新的認知。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流水溶蝕鹽巖,形成了獨特的鹽喀斯特地貌
圖是本文作者李建森及研究團隊成員,在拜城縣的卻勒鹽丘考察時的場景(供圖/李建森)。在其中本圖,我們可以看到,鹽丘被流水侵蝕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溶洞,溶洞里的鹽被流水沖刷帶走后,形成地下含鹽暗河,穿透了鹽丘;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圖這只白尾?從鳥浪中飛了出來,飛到了傾斜的路肩墻上,從一小叢苔蘚中叼出幾顆果子迅速吞下,又飛回到鳥浪會集的那棵樹上。大膽的白尾?時常這樣脫離隊伍覓食,因為總有其他白尾?在一旁為它保駕護航。鳥浪中的鳥類不斷地轉移覓食地,每當轉移到新的地方時,多數鳥類都要站在視野好的位置觀察一陣,才敢放心覓食。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圖為本文作者李建森研究團隊,在阿克蘇地區(qū)拜城縣的卻勒鹽丘上進行挖掘采樣。刨開表面覆蓋的一層薄土,下面就是厚厚的鹽層(供圖/李建森)。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荒漠貓20年研究歷程中的“大事記”
自19世紀末被命名以來,荒漠貓一直是非常神秘的物種。20世紀,我國老一輩的動物學家積累了一些關于它的野外資料。2004年,我國動物學者首次對荒漠貓的分布信息等進行系統(tǒng)性的匯總,此后20多年間,學界對這個物種的認識逐漸深入。這里僅列舉荒漠貓研究歷程中的部分“大事記”。資料提供/李晟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北京大型真菌的地理成分復雜多樣,有較多的區(qū)系成分
北京大型真菌的地理區(qū)系,以世界廣布屬(61.37%)和北溫帶分布屬(31.05%)為主,其次是泛熱帶分布屬(5.42%)。這與北京的自然環(huán)境有關,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與燕山、太行山山脈交界處,地形多樣,氣候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各垂直分布帶的森林植被群落的建群種和優(yōu)勢種主要區(qū)系特征為北溫帶分布類型,并具一定熱帶親緣性??珥撝姓故玖诵螒B(tài)比較有特色的幾種:杯冠瑚菌、尖頂地星,世界廣布屬;馬鞍菌,北溫帶分布屬;彈球菌,泛熱帶分布屬。彈球菌傳播孢子的方式很神奇,它肚子里有一個鼓鼓的孕育孢子的組織,待孢子成熟后,被雨水打到的彈球菌便像高射炮般快速彈出,并發(fā)出“砰”的聲音,可以將孢子彈射到五六米外的地方。圖為彈球菌 Sphaerobolus stellatus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一棵油松被燒掉了樹冠,圖中這只黑頭?便在發(fā)黑炭化的樹皮間尋找藏匿其中的小昆蟲。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這是奧奇克(又稱阿其克蘇)鹽丘的局部圖片,能看到鹽丘表面的白色鹽結晶。畫面中,近景是“趴伏”在地表的奧奇克鹽丘,遠景是覆蓋在鹽層之上的紅層。奧奇克鹽丘出露于地表的高度約500米,面積16平方公里,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qū)溫宿縣,被認為是我國最大的鹽底辟構造,因保存完好、面積巨大、形態(tài)渾厚而受到地質界的關注。奧奇克鹽丘整個鹽層的厚度達數千米,這些巨厚鹽層經底辟作用,從地下刺穿上覆層,涌入地面后呈放射狀外溢數公里。后經喜馬拉雅運動構造抬升,奧奇克鹽丘才出露地表。目前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從鹽丘上覆層溢出來的鹽層部分,鹽丘的大部分仍然被埋壓在地下。攝影/沈久泉
紅外相機還曾拍下過一只荒漠貓與家貓的雜交個體,它身體的毛發(fā)大部分是白色,這是家貓的特征,同時又如荒漠貓一樣耳尖長有簇毛,尾端有明顯的環(huán)紋。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事實上,黑頭?偏愛這樣的森林,過火后樹皮變得酥軟,輕輕一碰便掉了下來,昆蟲無處躲藏,覓食不再是體力活。當攝影師走進林中時,一只黑頭?便飛到一根低矮的松枝上緊盯著她,接著是第二只、第三只……它們一起鳴叫,引得周圍的黑頭?也開始鳴叫,嚇得攝影師瞬間退出它們的“地盤”。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鹽底辟構造 有三層結構,一般出露地表的只是上面兩層
拜城縣的這一處鹽底辟構造,直觀反映了底辟構造的基本構成部分:最上層是上覆層(蓋層),由紅層等沉積巖構成;上覆層的下面,是鹽底辟的主體——鹽層。畫面中,鹽層就是白色條帶狀的那一層,近處因為上覆層的紅層被侵蝕殆盡,所以留下了白色的鹽層,其中最右側的一個白色大坑,就是鹽層被侵蝕后形成的洼地;底辟構造的最下層——鹽下層,因為被埋壓在地面以下,所以無法顯露出來。目前,鹽底辟構造出露地面能被我們看到的,主要是那些色彩斑斕的紅層,即鹽底辟的上覆層部分(?攝影/沈久泉)。在地下1500米以下,鹽層密度小于覆蓋其上的上覆層沉積巖的密度,因此在差異重力或其他動力驅動下,鹽層向上流動,拱起甚至刺穿了上覆層,形成穹隆狀構造。
通過衛(wèi)星定位追蹤,研究團隊的博士研究生孔玥嶠識別、標記出了荒漠貓經?!斑^馬路”的位置,然后與當地的管理部門一起設計并制作了畫有荒漠貓形象的警示牌,提醒過往車輛注意減速(攝影/李晟)。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李晟
霞浦憑借美好的山海地貌,深厚的人文歷史,早早成名,有著“畫本霞浦、千鮮之城”的美譽。霞浦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灘涂面積最大的縣之一,全縣漁業(yè)人口占總數一半以上,擁有中國海帶之鄉(xiāng)、中國紫菜之鄉(xiāng)、中國生態(tài)大黃魚之鄉(xiāng)、中國南方海參之鄉(xiāng)等盛譽,各類海產種類近千種。圖為霞浦秋天海面上的生蠔田,不同顏色、數量巨大的環(huán)保浮筒組成了色彩繽紛的海上田園。一艘小船載著巡視海田的漁民,穿越藍色的阡陌交通。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圖為霞浦的海帶峽谷,因為海帶產量巨大,曬場不足,除了利用海上曬場和有限的平地外,漁民們巧用山地地勢高差,架設鋼索,形成氣勢磅礴的海帶“空中天幕”。攝影/陳瑞平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攝影 / 陳瑞平
在一眾羽色低調的?中,麗?顯得格外明艷
沿著枝干尋找食物的麗?常常遇到“礙事”的貝母蘭,這時它會一個大跳越過貝母蘭或徑直飛走。圖這只麗?選擇及時抽身,它的尾羽掃到了貝母蘭上,處于花期尾聲的貝母蘭搖搖晃晃,險些被掃掉兩片花瓣。眨眼工夫,麗?已在另一棵樹上覓食。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本圖及下圖是團隊成員在考察鹽丘時,發(fā)現的不同鹽的結晶體。這些鹽,基本都是氯化鈉晶體,還夾雜一些泥沙等碎屑物質。他們到庫車盆地考察鹽丘,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尋找鉀鹽礦床。在所有鹽類礦物中,鉀鹽是我國極為緊缺的重要鹽礦。團隊成員連續(xù)多年在庫車盆地尋找鉀鹽礦,有過重大進展,發(fā)現了我國地質考察史上含鉀濃度最高的鹽泉水,但遺憾的是,目前依然沒有找到鉀鹽礦。供圖/李建森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風從海上來:藍色大地上的“群山與長風”
霞浦陸地多山,山風縱橫。其實,在霞浦廣袤的海域之上,也有許多的山地和丘陵,那就是400多個島礁。明代詩人謝肇淛寫霞浦島嶼,便有“百尺危峰水上浮,芙蓉片片俯沙洲。石壁孤懸烽火夜,銀濤高卷海門秋”的崢嶸之氣。唐朝時,日本空海大師來唐求法,渡海遇風暴,“隨浪升沉、任風南北”,最終在霞浦靠陸,并得到當地人的幫助。諸多島礁之上,奇岸巨石、斷巖絕壁、古樸漁村、燈塔碼頭一一陳列,許多無人島更是充滿了野性。圖為四礵列島的東礵島,斷崖如龍脊。攝影/劉賽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攝影 / 劉賽
在天山和塔里木盆地的“夾縫”之中,發(fā)育了庫車盆地的鹽底辟構造
圖是一張真實反映庫車盆地鹽底辟構造與周邊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圖片。畫面中,左側一望無際的荒漠,是塔里木盆地;右側的低山丘陵,是被抬升起來的鹽丘構造,位于溫宿縣東北部的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xiāng)。其中海拔較低、顏色呈土黃色的“土堆”,就是出露地表后被侵蝕得坑坑洼洼的鹽丘;畫面遠景有白雪覆蓋的高山,則是天山。攝影/李濤
圖為海面上的生蠔田,無數浮筒組成了氣勢磅礴的團體操陣列。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同屬一個古湖盆,不同沉積層疊壓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別樣的風景
拜城縣的低山丘陵,不僅色彩絢麗,而且還排列整齊,猶如等待檢閱的軍陣方隊。如果仔細觀察,這些低山丘陵都是由一層層色彩有所差異的層狀物質構成。其中夾雜的白色帶狀物質,就是雜有鹽類結晶的物質。這些是因為在過去的地質歷史時期,該區(qū)域還是古湖盆,經過不同地質年代,沉積了不同的沉積物。如果是水體不深的氧化環(huán)境,沉積物一般都是紅色。這些沉積物,基本都屬于泥巖、粉砂巖和砂巖等。它們是古湖盆中沉積物的后來者,早于它們沉積的則是鹽巖。后來,在構造抬升作用下,這些沉積層出露地表,形成低山丘陵,接受流水侵蝕的“拋光打磨”,逐漸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地貌景觀。若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沉積物被侵蝕殆盡,它們下面那些巨厚的鹽層將會暴露出來。到那時,庫車盆地又將呈現出另一番景觀了。攝影/李濤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圖為竹江島。以小島為核心,海上村莊向周邊海域一圈圈擴散,外圍是漁民們的漁排或海帶晾曬架。攝影/趙高翔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攝影 / 趙高翔
鹽底辟構造,為油氣資源的聚集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出露地表的鹽丘,最初還沒有經過流水侵蝕時,鹽丘頂部就像鼓起來的饅頭。后來經過流水的溶解、淋濾,蒸發(fā)巖的鹽分被稀釋出來,隨著流水進入溪谷、河流。等水分蒸發(fā)后,鹽分又發(fā)生結晶,成為鹽花留在了溪谷、河流的低洼處(攝影/沈久泉)。就這樣,經過流水的反復溶解淋濾、侵蝕,鹽丘頂部慢慢被侵蝕成了塌陷的洼地,僅僅留下一些相對堅硬的鹽柱等地貌。
草原獵手的“成長期”
在一個夏季,攝影師余五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默勒草原上,偶然發(fā)現了一個荒漠貓家庭,貓媽媽獨自養(yǎng)育著兩只小貓。他在附近搭建了偽裝帳篷,躲在里面與這個小家庭共度了一周的時光。它們的生活很有規(guī)律:每天9點,兩只小貓從洞穴中鉆出來嬉戲玩耍,中午12點,它們會回到窩里,而貓媽媽則外出捕獵。一天,兩個小家伙為了爭搶媽媽帶回的鼠兔而打了起來,嘶吼著你追我趕,獵物則一再易“口”。在爭食過程中,它們既鍛煉了身體,也磨練了捕獵技巧,這是它們成長為未來草原獵手的必經階段。但與一般的荒漠貓幼崽相比,這兩只小貓的眼睛虹膜不算“藍”,其中一只的毛色偏黑,接近“貍花”家貓,很可能是混雜了部分家貓基因的荒漠貓與家貓的雜交后代。
攝影/余五靈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余五靈
圖為秋天剛下苗的紫菜網架,此時苗繩呈現白色,紫菜架像是素帛的紡織機。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剩下的堅硬鹽層,被流水打磨得猶如一柄柄鋒利無比的刀劍,閃耀著令人不寒而栗的光澤。地質工作者們的鉆探勘查顯示,在拜城凹陷南緣5100米深的古近系地層中,發(fā)現了鉀石鹽礦物,也為未來尋找鉀鹽礦床提供了啟發(fā)。攝影/沈久泉
荒漠貓喜歡在人工沙棘灌叢中活動,也會靠近河流
在門源的鄉(xiāng)村附近,常能見到人工種植的沙棘灌叢。研究人員發(fā)現,這種人工生境出乎意料地成為了荒漠貓至關重要的日間隱蔽所。在山前的沙棘林附近以及林中布設的紅外相機常能拍到它們的身影。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拜城凹陷是鹽底辟構造分布的一個中心地帶,有很多出露地表的鹽丘
拜城縣所在的拜城凹陷,是地質構造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單元。這里是庫車盆地中鹽底辟構造分布的一個中心地帶,有很多出露地表的鹽丘。圖即為一處出露地表的鹽丘。經過長期的流水侵蝕,鹽丘已出現一個大型的塌方空洞,是此處的鹽層被流水侵蝕掏空而成。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貓狐“兩兄弟”,是淺山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頂級捕食者
清晨6點,一只荒漠貓在淺山帶的灌叢中悄然現身。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圖為成熟的紫菜田,鳥瞰角度,收割紫菜的平頭船像是橡皮擦,走過的地方,紫菜田的顏色也隨之變淺了很多。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南嶺橫亙于我國大陸的南部,對寒冷氣流的南下具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南嶺由五座山嶺組成,雖然海拔不高,山峰的平均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但對冷空氣的南下能起到一定的阻擋作用,使得冬季南嶺兩側的地域差異顯著。由于南嶺南北兩側存在差異,竺可楨在《物候學》一書中也指出,南嶺可以說是我國亞熱帶的南界,南嶺以南便可稱為熱帶了。南嶺以北,冬季常有寒潮、凍雨的侵襲,而南嶺以南,已經沒有冬季,植被可全年生長。南嶺北面的稻米等作物只能兩年五熟,而南邊的稻米等作物可以一年三熟,此外荔枝、菠蘿、芒果等熱帶水果在南嶺以南地區(qū)也可以廣泛種植,生長良好。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村莊附近,兩只小貓躲在青稞田中歡跳嬉戲
在門源,荒漠貓經常會靠近人類居住的區(qū)域活動。研究團隊安放在一片青稞田旁的紅外相機就拍下了兩只歡跳嬉戲的幼年荒漠貓,其中一只騰空而起,張開四肢“撲”向自己的小伙伴,動作活潑可愛。在畫面遠處,幾根電線桿在莊稼的掩映下若隱若現——這處荒漠貓的“幼兒園”其實距離人類的村莊并不遠。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郁閉的原始森林和適宜的氣候,讓百山祖成為大型真菌的樂土
百山祖國家公園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右圖),由于地處中亞熱帶南緣,這里有著溫暖濕潤的氣候,而且是我國華東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區(qū)域之一。在百山祖海拔600米以下的溝谷地帶,生長著茂密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海拔1000—1500米的地帶常年云霧繚繞,形成了從常綠闊葉林到溫帶針葉林的垂直過渡。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南嶺何在?
南嶺本身的界線范圍也是一個謎
南嶺是我國南方地區(qū)最大的山脈,主要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五條山嶺組成,也稱五嶺。長期以來,關于南嶺的界線和范圍一直眾說紛紜。上世紀40年代,李四光便提出南嶺是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之間斷斷續(xù)續(xù)的山脈的統(tǒng)稱。1985年,在《中國自然地理·總論》一書中,南嶺被描述為東起武夷山南端,西抵雪峰山南端的八十里大南山,東西長度超過600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構成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之后,經過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對南嶺山地的進一步考察,確定了南嶺范圍大致位于23°50′N(廣東英德)—26°55′N(湖南祁陽),109°36′E(廣西龍勝)—115°35′E(廣東龍川)之間,東西綿延640公里,南北寬約320公里。2015年,陳振明等人提出,南嶺位于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五省區(qū)的交界地帶,東西綿延800公里,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這也成為目前學界比較認可的南嶺的范圍。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圖是本文作者李建森彎腰在溶洞邊緣取樣。鹽丘出露地表后,一旦遇到流水,鹽溶作用就會十分發(fā)育,形成特有的鹽喀斯特地貌,如漏斗狀地形、鹽花、鹽溶洞以及洞中的鹽晶體造型、暗河、鹽溪等。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這是一只被救助的荒漠貓,在被放歸野外前,研究人員為它戴上了新型國產衛(wèi)星定位頸圈,希望能藉此了解更多荒漠貓生活的秘密。
攝影/馬存新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馬存新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在我國的超大城市中,北京大型真菌的多樣性表現突出
在2024年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COP16)上,北京被評為“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許多人因此知道了北京的鳥類、水生生物等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實際上,在我國的一線城市中,北京在大型真菌的多樣性方面,表現也非常突出(見圖表,深圳數據出自李挺等《深圳市大型真菌資源多樣性》,上海數據出自李傳華等《上海野生大型真菌物種多樣性初報》,廣州大型真菌調查正在進行中,尚未公布準確數據)。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庫車盆地遍地都是鹽巖,但至今仍然沒有發(fā)現我國極為緊缺的鉀鹽礦床
圖為本文作者李建森和他所在的山發(fā)壽研究員團隊,在溫宿縣博孜墩鄉(xiāng)考察鹽底辟構造的場景。河道里白花花的物質是鹽的結晶,它們是流水從周圍鹽丘帶過來的。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2018年,在青海三江源的嘉塘草原,研究人員利用紅外相機記錄下了世界上第一組荒漠貓野外繁殖和育幼過程的影像,引起了轟動,這是其中的一張照片?;哪垥煤但H和亞洲狗獾廢棄的洞穴繁殖,當幼崽在洞口玩耍時,貓媽媽寸步不離地守在周圍。
供圖/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透過微距鏡頭,可以看到樹枝表面生長著許多“小杯子”,它們僅有幾毫米高,菌蓋和菌柄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很是可愛。這些微小的真菌可能是晶杯菌科的物種。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插畫中畫出了北京大型真菌中的大部分優(yōu)勢種,以及一些比較特殊的真菌,如黑松露,并展現了它們的生境特點:有的是腐生的,如云芝、冬菇等;有的是和樹木共生的,如栗樹——栗樹蘑(灰樹花)和雞油菌,油松——點柄乳牛肝菌和淡紫色釘菇。繪圖/出離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2007年,研究人員布設在川西山地的紅外相機,拍下了世界上第一組野生荒漠貓的影像,這是其中的一張。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霞浦:中國海上田園的經典之地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經學家顧炎武曾說,“海者,閩人之田也”,這在霞浦尤為典型。狹長的半島深入海域,讓霞浦既有波瀾壯闊的外海,也有恬靜淡雅的內海,加上合適的溫度、海流和養(yǎng)分,適合各種海產的生長,是耕海牧漁的天然沃土。圖為海面上的龍須菜田和海帶田。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地理學家對我國熱帶北界的劃分可分為三派
——南嶺派、北回歸線派和雷州半島北部派
通過上述地理學家對我國熱帶北界的劃分,可以將其歸納為三派,即南嶺派、北回歸線派和雷州半島北部派。每一派中又有不同的觀點,只是在局部地區(qū)有細微的差別,總體大致相同。早期竺可楨與20世紀50年代黃秉維主持的中國綜合自然區(qū)劃中對熱帶的劃分大致是以最冷月平均氣溫16℃等值線,≥10℃積溫8000℃和平均極端最低氣溫5℃等為指標,該界線大致以雷州半島北部為界,這條界線也成為地理學界的一個主流觀點;1963年,竺可楨在其《物候學》一書中又提出:“南嶺以南便可稱為熱帶了……在熱帶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別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別更為突出?!贝藭r,竺可楨的看法已經發(fā)生了轉變,認為熱帶的界線應該劃在南嶺。在后續(xù)出版的《竺可楨全集》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竺老對這一觀點的闡釋。然而這一觀點在國內并未得到學界的普遍共識;1980年,曾昭璇等人提出的熱帶界線基本沿北回歸線上下波動,因而大體上可以看作是以北回歸線為界。
這些劃分方案是在當時為指導農業(yè)生產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隨著氣候的變化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具體界線的劃分也會隨之改變。更為重要的是,自然區(qū)劃的本質是為了區(qū)分自然界各地方的差異性。哪里能區(qū)分出不同區(qū)域來,哪里就應該是界線所在。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詩歌海岸和海洋畫境,孕育出特別的“藍色田園詩派”
霞浦總體地形為雞爪形,沿海以丘陵地貌為主,有著綿長的海岸線、眾多島嶼和廣闊的淺海灘涂。站在霞浦海岸的不同高度,霞光絢爛,云霧升騰,可以領略海上田園的中景、近景和遠景。如此的美妙畫境和深厚的耕海牧漁傳統(tǒng),孕育了霞浦從古至今的詩歌文化和眾多詩篇。在詩人們的詠唱中,“海上田園”是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圖為漁民駕著小船穿梭在紫菜架的竿影間,打理著屬于自己的浮動田園,與波光、大海、遠山、島嶼渾然一體。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梳理中國熱帶北界科學認識史
繪圖/武錦森?宋翰笛
什么是熱帶?熱帶的劃分標準是什么?這是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的地理學家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氣候是劃分熱帶界線的主要標準,國際上通常采用柯本的氣候分類標準,將最冷月均溫18℃作為劃分熱帶的界線,按照這一標準,我國的熱帶主要集中在海南島五指山以南的區(qū)域。這一劃法顯然與我國的實際情況不太相符,因此,我國的地理學家從氣候、植被、土壤等綜合地理要素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不同的熱帶劃分方案。然而,由于不同學者對熱帶的定義不同,選取的指標也有差異,因而所劃出的熱帶界線也有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熱帶中段部分,尤其是在兩廣境內,不同學者所劃出的熱帶界線甚至會相差兩個緯度。本跨頁地圖通過梳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主要地理學家對熱帶界線的觀點及劃分標準,試圖將我國熱帶界線的科學認識史呈現出來。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村莊附近,兩只小貓躲在青稞田中歡跳嬉戲
在門源,荒漠貓經常會靠近人類居住的區(qū)域活動。研究團隊安放在一片青稞田旁的紅外相機就拍下了兩只歡跳嬉戲的幼年荒漠貓,其中一只騰空而起,張開四肢“撲”向自己的小伙伴,動作活潑可愛。在畫面遠處,幾根電線桿在莊稼的掩映下若隱若現——這處荒漠貓的“幼兒園”其實距離人類的村莊并不遠。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圖為春季時漁民在整理養(yǎng)殖紫菜的大量竹竿。很多紫菜架搭在外海,在紫菜收獲后要及時拔除、收好,否則容易被大浪和臺風卷走。千百根十幾米長的大毛竹漂在海上,像是一片片巨大的銀杏葉。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百山祖的森林中,也能發(fā)現各種各樣的黏菌
除了大型真菌外,百山祖的山林中還生長著豐富的黏菌。黏菌是一類原始真核生物,它有著凝膠般黏糊糊的外表,可以通過名為“變形體”的結構改變自身形態(tài),甚至還能“爬行”,但同時它又和真菌一樣擁有子實體,通過孢子繁殖。目前,黏菌與真菌一同被歸入“菌物”這個大類。在百山祖的森林中,你可能會在倒木的縫隙中發(fā)現一大團鮮紅的“鮭魚籽”,這是銹色團網菌(本圖),從側面拍攝,可以看到它還未完全成熟的子實體(下圖)。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南嶺以南即為熱帶,這一觀點或許和實際更為貼近
左頁這兩張關于中國氣候的等值線圖就是當年竺可楨在確定中國熱帶北界位置時所依據的重要圖件,這是中國著名氣候學家張寶堃?guī)ьI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幾位研究人員策劃制作的。在《中國的亞熱帶》一文中,竺可楨曾寫道:從地植物學著眼,熱帶植物的分布以北緯21°30′左右為其北界,故認為最冷月16℃等溫線和積溫8000℃作為我國亞熱帶南界比較合適。這是竺可楨關于熱帶界線的最初看法。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我們不難發(fā)現香蕉、菠蘿、芒果、菠蘿蜜等許多熱帶作物在南嶺以南的廣闊區(qū)域都能生長良好,一些果樹甚至被當作城市中的行道樹栽種在路邊。南嶺以南即可稱為熱帶,這也是后來在竺可楨日記中反復強調的新觀點,這一觀點或許和實際更為貼近。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北京有大型真菌600多種,種類之多超過許多人的想象
北京林業(yè)大學生態(tài)與自然保護學院在2020—2022年間對北京大型真菌資源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點位如地圖所示)。確定了北京市大型真菌619種,其中國內新記錄種5種,北京新記錄種120種。此后,科學工作者和許多民間愛好者還在繼續(xù)推進這一工作(本文作者調查過的地點同見地圖),每年都有新種發(fā)現,到現在北京已發(fā)現大型真菌總數已遠超該數據。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不同的養(yǎng)殖品種有不同的海上田園形式。養(yǎng)牡蠣可以筏式養(yǎng)殖,也可以在灘涂上讓牡蠣附著在竹枝、石頭上生長。養(yǎng)殖蟶子則要在海上攏起一條條類似堤壩或田塊的凸起泥埕,長短不一,或直或彎,形成種種奇妙圖案。
圖為漁民在蟶田上勞作,這片海蟶子田非常規(guī)整,像是大平原上的田野。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樹枝上的“病毒”
在一塊朽木上,散布著許多灰褐色、表面長滿白色突起的小圓球,看起來很像顯微鏡下的病毒。實際上,這應該是某種黏菌被大型真菌寄生的畫面:那些小圓球是黏菌的子實體,而它們表面的那些突起是真菌的子實體。在自然環(huán)境中,黏菌會以大型真菌的子實體為食,不過在這一輪較量中,顯然是后者占了上風。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竺可楨日記》及《物候學》書籍一經出版,便廣受歡迎,一版再版。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圖展示了北京大型真菌中一些顏色“出挑”的物種:藍綠色的小孢綠杯菌,黑褐色的云芝,橙色的某種鵝膏(具體種待定),紫色的花臉香蘑,亮黃色的黃蓋鵝膏(劇毒),橙棕色的皺木耳,桃紅色的近紫柄紅菇。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海帶陣列式:海上晾、山上晾、天上晾
霞浦是中國最大的海帶養(yǎng)殖基地之一,海帶豐收和晾曬的季節(jié),霞浦空氣中都彌漫著海帶的香味。內海曬海帶的數萬根竹竿插在淺海中,搶收高峰期,昨日還布滿光竿的遼闊海面,一天之間就掛滿了海帶,勾勒出獨特的幾何美學,蔚為壯觀。
圖為規(guī)模龐大的海上海帶曬場,中間一條水道密密匝匝停滿了漁船。雖然勞作高峰期海上可能有數百上千條船同時穿梭,但多年的磨合和經驗使得搶收行動有條不紊。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捕獵歸來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托華村附近,攝影師發(fā)現了一只正在灌叢中捕獵的荒漠貓。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等待,它鉆出了灌叢,由北向南朝著自己的棲居地走去??吹竭@只雄性荒漠貓腳踏積雪、威風凜凜的樣子,藏在偽裝帳篷中的攝影師連忙按下了快門。它的耳尖有明顯的簇毛,但從虹膜顏色、毛色和體表的斑紋來看,這只威武的公貓很可能是一只混雜了家貓基因的雜交個體。如今,野生荒漠貓面臨的問題之一便是與家貓的雜交,這可能會破壞它們的遺傳多樣性。攝影/余五靈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余五靈
紫菜原是灘涂礁石上自然生長的,先人采集而食,后開始嘗試小規(guī)模的人工養(yǎng)殖。近40年來,霞浦紫菜養(yǎng)殖不斷發(fā)展,面積達到數萬畝,養(yǎng)殖范圍也逐漸從內海擴展到外海。成熟后第一次采收的頭水紫菜品質最高,整個收獲季,一共可采收五水。
圖為正在采收紫菜的平頭船。攝影/樂脆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攝影 / 樂脆
一小截樹枝上,隱藏著許多微型“杯子”
森林中,即使在一小截樹枝上,也可能收獲驚喜。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日記如竺可楨的另一條生命,雖未同日生,但卻同日死
竺可楨自1913年在哈佛大學讀書起,一直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每天堅持記日記,61年從未間斷。日記如竺可楨的另一條生命,雖未同日生,但卻同日死。遺憾的是,這六十余年的日記未能完全保留,據竺可楨1962年7月3日所記:“晚閱過去日記,我現留存日記惟余1936年以后,1936年以前大約尚存10年,則在抗日戰(zhàn)爭中失去?!比沼洭F由竺可楨的家人贈予浙江大學檔案館保管,為了一覽日記的“真容”,我們專門派攝影師前往浙大拍攝,才有了現在文中所呈現的珍貴畫面。當這些厚厚的日記本從檔案架拿出堆疊在一起時,竟如小山一般,畫面十分震撼,竺可楨鐵一樣的意志、常人難及的勤奮、驚人的自控力令人深深折服。攝影/王寧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攝影 / 王寧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也是一個蘑菇寶藏公園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是北京最大的城市生態(tài)公園,這里多樣的鳥類、良好的濕地生態(tài)為眾人稱道。鮮有人知的是,這里也是蘑菇的樂園,本文作者在這里找到過不下20余種蘑菇。其中最常見的是五棱散尾鬼筆(圖1展示了五棱散尾鬼筆不同時期的形態(tài))和晶粒小鬼傘(圖2),此外還有白小鬼傘(圖3)、獅黃光柄菇(圖4記錄了作者拍攝它時的工作狀態(tài),攝影/王寧)等。圖1:五棱散尾鬼筆
Lysurus mokusin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沖積扇”“銀杏葉”和“團體操”:形形色色的海上勞作
海上勞作的種類繁多,撈魚苗、收海帶、種紫菜、掛蠣、喂食、撈蟹苗、插收竹竿、曬網等等。漁民在竹竿、浮筒陣中駕一葉扁舟巡海,甚至潛入水中觀察“海中莊稼”的生長情況。
圖為濱海的大片蝦塘不斷換水、放水,在沙灘上沖刷出的紋理,像是山邊的沖積扇。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圖為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北部的大龍山,大龍山屬于南嶺山脈中的一條支脈,最高峰海拔約1611米。從畫面中可以看出,冬季的大龍山,雖然山脊線上已經披冰掛雪,但山坡地帶依然被郁郁蔥蔥的常綠植被所覆蓋。
攝影/胡世南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攝影 / 胡世南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燕鮑參肚:潮菜中的頂級食材
港式潮菜以擅長烹制名貴食材“燕鮑翅參肚”揚名,這些食材來自世界各地,均為可長久儲存的干品。畫面左下一組半月形食材為燕窩,來自印尼。畫面左上一組長條形食材是海參,其中下方4根中型參為日本關西參,中間19根小而多刺者為日本關東參,上方2根大而無刺者為澳洲的豬婆參。畫面右邊中間兩組元寶形食材是干鮑,其中11粒小者為日本網鮑,2粒大者為南非大干鮑。散落在畫面上的金黃色魚膠(又稱魚肚、花膠),形態(tài)各異,包括:?非洲黃花膠;?鳘魚筒膠;?南美北海筒膠;??野生赤嘴鳘魚公肚;??白花膠;??小赤嘴公肚;?北海公肚;?紅雞赤嘴公肚。各種魚膠價格差異極大,每斤從數百元到數萬元不等,據說頂級金錢鳘魚膠每斤高達幾十萬元。不少潮汕人將名貴花膠視為傳家寶,世代珍藏。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一個精彩紛呈的“蘑菇王國”
行走在百山祖的密林里,常會與形形色色的大型真菌不期而遇。它們色彩繽紛、形態(tài)各異,是濃綠森林里亮眼的點綴——樹干與倒木上,??吹锦r艷的桂花耳、小巧的小皮傘等;林下地面的腐殖層與落葉堆里,則藏著圓滾滾的馬勃。
匙蓋假花耳(桂花耳)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北回歸線是中國 最好的熱帶北界
從天文學的角度看,熱帶是指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能夠接受太陽光直射的廣大地區(qū)。其實北回歸線是中國最好的熱帶北界。但在大陸東部,由于受海洋影響,熱帶的北界會離開北回歸線向北延伸,在西部山地由于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的阻擋作用,水汽通過南北向的河谷地帶延伸,也會使熱帶的界線往北延伸,于是地理學家結合了氣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將中國大陸熱帶的界線畫成了一條微笑的向上彎曲的曲線。圖為攝影師于今年夏至日當天的正午時分在廣東汕頭南澳島拍攝的畫面,由于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南澳島恰好地處北回歸線,因此我們可以從圖中看到一種神奇的現象:北回歸線標志塔的影子垂直落在下方的人群中,游客的影子也被自己完全踩在腳下。攝影/余文霖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攝影 / 余文霖
荒漠貓常會“過馬路”,
這增加了它們遭遇“路殺”的風險
在門源的農田和村莊周圍,荒漠貓仿佛找到了容納自己愜意棲身的伊甸園。它們會在人類的定居點附近游蕩,也會靠近道路活動(下圖?攝影/壽好選),但這卻增加了它們遭到機動車撞擊或碾軋的風險。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鮮的極致:生腌、魚生、蝦生……
潮菜追求“鮮”,鮮的極致是生食,是謂魚生、蝦生之類。清乾隆《潮州府志》記載當地飲食:“所食大半取于海族,故蠔生、蝦生、魚生之類,輒為至味?!焙芏嗳瞬荒芙邮荇~生,但能接受生腌。生腌就是將小海鮮用鹽水簡單腌制一下,不過火,加入酒、生姜和香料,就直接食用。但食客最好有一個堅強的胃。潮汕街頭到處都有魚生排檔,很受人們歡迎(攝影/馮木波)。
圖為下青山漁村漁船上的老夫婦的日常,他們用繩子串起空貝殼,養(yǎng)牡蠣或育苗,都會用到貝殼網。
攝影/張夢夏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攝影 / 張夢夏
橘色小雙孢盤菌:掛滿朽木的“小盤子”
橘色小雙孢盤菌是典型的腐生真菌,它們經常生長在各種闊葉樹的朽木表面,是森林中重要的分解者之一。橘色小雙孢盤菌的子實體呈淺盤狀,邊緣整齊、表面光滑,直徑不足1厘米。它的物種名Bisporella citrina中,種加詞citrina意思是“呈檸檬黃色和橙色的”。橘色小雙孢盤菌經常群生于朽木上,遠看像橙紅色的斑點,近看則如一個個掛在樹木上、顏色鮮艷的“小盤子”。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圖為攤位上的魚蝦蟹貝,都可以生腌,風味獨特(攝影/馮木波);
桃源新故事:守護世代為生的藍色田園
海上的田園也需要生態(tài)平衡及環(huán)境保護。霞浦近岸受海流影響,內海屬于半封閉海域,有溫躍層和鹽躍層,阻礙水體交換,耕海牧漁要投喂大量餌料,魚類會有排泄物,加上陸地其他生產生活排污,都可能會引發(fā)赤潮,對海洋養(yǎng)殖和環(huán)境產生危害。為此,霞浦人展開了諸多海洋守護活動,并不斷優(yōu)化養(yǎng)殖模式,如推廣生態(tài)飼料、改動環(huán)保浮筒、將漁排從內海向外海遷徙等。
圖為霞浦鵝灣灘涂濕地上正在生長的“海岸衛(wèi)士”——人工種植的紅樹林。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大型真菌中的一些“小不點”
大型真菌的“大型”,是相對酵母菌、霉菌等真菌中的微生物而言的,是指子實體(真菌的繁殖組織)的大小足以讓肉眼辨識和徒手采摘的高等真菌。有一些大型真菌體積其實并不大,如果不仔細找很容易錯過??珥撝姓故镜亩」剑呒s2—3厘米,是一種少見的在北京深秋時節(jié)還能見到的蘑菇。而生長在一小塊朽木上的某種光柄菇(具體種待定),和生長在松果上的某種小菇(具體種待定),都不到 1 厘米高。圖為冬生小菇 Mycena hiemalis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圖為潮菜大廚忙碌的場景。要成為一個潮菜名廚是不容易的,潮菜注重師承,更有好事者將能找到的每一代廚師姓名整理成名錄。如果你沒有接受過專業(yè)培訓、名師指點,就很難在餐飲界立足(攝影/馮木波)。
蠟蘑層層疊疊的菌褶,如繁花綻放
蠟蘑屬真菌的子實體薄而有韌性,質感似皮革,因此在云南等地也被稱為“皮條菌”。在浙江的百山祖,蠟蘑一般會與殼斗科和松科的樹木共生。圖中這簇如繁花一般的美麗蘑菇就是蠟蘑屬的成員,它稀疏的菌褶猶如花瓣上的褶皺紋理,在這層層疊疊的“花瓣”中,還躲藏著一只飾紋姬蛙。攝影/唐志遠
海南尖峰嶺的鳥浪中總有淡紫?的身影,一只淡紫?跟隨著鳥浪隊伍飛行,但它心里時刻惦記著偷食蜘蛛網上的現成食物。每次鳥浪來到蜘蛛網附近時,它總是去看看有沒有什么心儀的食物。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墨脫的森林中有很多肆意生長的苔蘚,有些昆蟲喜歡藏匿于苔蘚中。麗?最愛的便是寄生植物的果子和一些昆蟲,它們掃過樹干和樹枝上的一叢叢植物時,大概率能找到自己心愛的食物。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大火燒過的森林中,黑頭成為勇敢的“拓荒者”
一年春季,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特別干燥,大火燒過一片片油松林。半年后的秋季,這片森林已變得綠意盎然,一些樹木頑強地活了下來,森林又恢復了勃勃生機。大火過后,黑頭?飛到這片油松林中。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圖中,兩只白尾?、一只栗腹磯鶇和一只銅藍鹟站在不同的角度張望,觀察有無猛禽在周圍活動。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此外,這里還有如雪白珊瑚一般的鵝絨菌(攝影/唐志遠)等各種各樣的黏菌。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不論是去郊外遠足,還是到公園閑逛,在北京可能與蘑菇邂逅的地方非常多
真菌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非常強,只要留心觀察,你會發(fā)現在北京蘑菇可能出現的地方非常多。照片中拍攝的是一叢生長在公園步道邊的黃白脆柄菇(Candoleomyces candolleanus)。我們在生活中遇見這種蘑菇的概率非常高,它們多生長于闊葉林里腐朽的樹樁、倒木、埋木、富含木質碎屑的土壤上,也常在公園、花園、林緣、路邊、籬笆旁的腐殖質豐富處或覆蓋木屑的花壇中出現,有時甚至能從硬木地板縫或腐爛的木質建筑構件附近長出。攝影/王寧
相較于外形相似的淡紫?,絨額?的分布范圍更廣,食性也更廣。圖中,一只滇?尋找著松樹樹皮中的昆蟲,另一只滇?跟在它的身后為它保駕護航。陽光漸漸照射到樹皮上,它看得更清晰了,任何昆蟲都無法逃脫它那油亮的小眼睛。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圖3
白小鬼傘
Coprinellus disseminates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獅黃光柄菇 Pluteus leoninus
圖4記錄了作者拍攝它時的工作狀態(tài),攝影/王寧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墨脫森林之中,棲息著數量眾多的鳥類
80K是老扎墨公路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盡管扎墨公路在不斷演變,這個名字卻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從波密縣扎木鎮(zhèn)往墨脫走,80K之前是針葉林及針闊混交林,過了80K便進入了常綠闊葉林的世界。很多鳥類都會在這個交界處覓食,豐富的植被養(yǎng)育了數量眾多的鳥類。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圖2 晶粒小鬼傘Coprinellus micaceus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在未來,百山祖一定會涌現更多的新發(fā)現,例如這種有著藍色菌蓋的蘑菇,就是一個即將發(fā)表、但尚未正式命名的新物種。
百山祖 中國東部的菌物秘境
?的眼神格外銳利,能輕松找出隱藏在植物深處的果子
墨脫直徑幾十厘米粗的樹干往往上長滿了苔蘚,這些苔蘚生長了很多年,如今,誰都看不到樹干本來的面貌。圖中,一只白尾?輕松地抓著一叢苔蘚,叼出一顆果子準備食用。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圖為庫車盆地古鹽湖沉積改造過程示意圖。這個改造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海盆形成階段,古特提斯洋為盆地帶來了豐富的鹽類物質;其次是湖盆充填階段,南天山造山帶控制了庫車前陸盆地,后期疊加補給非海相物源;再次是鹽體改造變形階段,鹽層因重力差異負載等因素向上流動,形成鹽底辟。由于持續(xù)受到擠壓應力,鹽底辟進一步隆起出露地表。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在西雙版納,野生動物往往只聞其聲不見其影
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熱帶森林覆蓋率非常高,山上長滿了各種植被,陽光幾乎無法照射到地表。在如此茂密的森林中,尋找野生動物的難度可想而知。很多時候,攝影師置身其中也只能聽到野生動物的叫聲,但無論如何都看不到它們。
? 森林中的“貼樹皮”舞者
通過紅外相機監(jiān)測,研究人員發(fā)現荒漠貓一般在晨昏活動、白天休憩。由于大型食肉動物的缺失,在門源周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荒漠貓與赤狐(右下圖)這兩種中級食肉動物成為了這里的頂級捕食者。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與它們同域分布的中小型食肉動物還有兔猻、豹貓、藏狐和艾鼬等,不過它們在競爭力上都要遜于貓狐“兩兄弟”。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雨中,馬勃噴出孢子煙霧,如夢似幻
雨水穿過馬尾松的枝葉,落在林下的落葉層上。藏在枯枝間的馬勃那圓球形的孢子囊早已蓄滿待發(fā)。當被雨滴砸中或是被人和動物踩踏,馬勃就會從囊頂的小孔猛地噴出粉末狀的孢子。輕盈的孢子粉在濕潤的空氣里逐漸飄散,像一縷輕煙漫過落葉,如夢似幻。攝影/唐志遠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被認為在北京已絕跡多年的名貴貢品“大白蘑”,而今重現于世
著名文物專家、“吃主”王世襄在《春菰秋蕈總關情》一文中提到一種“大白蘑”,即大白樁菇(Aspropaxillus giganteus)。在清末時的北京,就被認為是名貴貢品,一朵可賣“三五兩白銀”,以清晚期一兩白銀折合200元人民幣換算,就是600到1000元。不過到上世紀末,在北京已經基本難覓其蹤了。而2023年作者無意中在北京一處山林里發(fā)現了一個大白樁菇種群(出于保護原因,地點暫不公布)。該種群的個體多達十幾朵(本圖1),菌蓋直徑普遍在20厘米左右(下圖2),最大的一朵直徑約為36厘米(圖3)。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圖為東吾洋互花米草除治現場,灘涂上的挖掘機像是葉片上的彩色瓢蟲。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整個天山托木爾大峽谷,都透出一股濃濃的“咸味”
雪后的天山托木爾大峽谷,與遠處的天山遙相呼應,有一種不同往常的靜謐氛圍。溫宿縣的天山托木爾大峽谷,以壯觀的紅層地貌而受到人們關注。在這里,不僅能欣賞氣勢恢宏的紅層,而且也能目睹遠處天山綿延挺拔的雄姿。其實,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里的紅層下面壓著一層厚達上千米的鹽層。這些鹽層產生的地質構造作用——鹽底辟,改變了峽谷所在庫車盆地的面貌。這些紅層,其實也是鹽底辟構造的一個組成部分。發(fā)源于天山的河流,沿南北切割了這些出露地表的鹽底辟構造,形成了壯闊的峽谷。只不過,與庫車盆地以外的其他地區(qū)峽谷不同的是,這里紅層峽谷的“味道”是咸的。因為紅層下面就是厚厚的鹽層,經常會有出露的鹽層被溶解,隨水流四處流淌,將白花花的鹽結晶帶到周圍。攝影/李濤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縣平均海拔有3000多米。在一片草甸上,一只荒漠貓媽媽正蹲坐在洞穴前,悉心照看著兩只幼崽。作為我國唯一一種特有貓科動物,荒漠貓曾因人們對其分布范圍與習性的認知有限,被視為最神秘的野生貓科動物之一,相關影像資料也非常稀缺。而如今,在國內的科研和保護團隊,以及社會志愿者等多方努力下,這種高原“野貓”的生活方式正逐漸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攝影/任兼蘇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任兼蘇
圖為拜城的一個泉眼,因為有天然氣從地底下通過泉眼涌出,若往泉水表面扔下火種,便能噴出火焰。目前,地質學界已經在包括拜城在內的庫車盆地多處找到了油氣資源。而鹽底辟構造就是油氣資源的“守護神”,為油氣資源的聚集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庫車盆地 紅層之下是鹽層
圖是鹽丘中的鹽層被流水侵蝕后留下的一些鹽巖結晶體,看起來就像是鋸齒狀的刀鋒。庫車盆地在古近紀屬于海相、海陸交互相蒸發(fā)沉積環(huán)境,在多次海侵海退過程中接受了豐富的鹽類物質,加之該時期干旱炎熱的氣候條件,使得盆地內廣泛發(fā)育了蒸發(fā)巖沉積。攝影/李濤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這張照片是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史展覽館拍攝的。這不是由兩張照片拼接而成,而是一張照片。畫面中本文作者凝視著竺可楨的雕像(攝影/王寧)。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漂浮的村莊:潮聲萬馬馳,漁火岸列眉
霞浦的海上村莊有的生長于漁排之上,有的以小島為核心向周邊海域延伸。漁排是漂浮在水上的陸地,漸漸孕育出海上大小村落。多個網箱構成養(yǎng)殖區(qū),就像是家家戶戶的田地,魚及海參、鮑魚等水產品就是莊稼,住宅或位于網箱區(qū)一側或以平行和圍合形式分布。大規(guī)模的漁排綿延數平方公里,平臺上建房屋,平臺下掛著無數網箱,村中還有街巷門牌、超市、飯店等,正是“南風打窗牖,潮聲萬馬馳。浮光漾水面,漁火岸列眉”。
圖為海上村莊東安漁排。攝影/段政焰
在霞浦的海上 這里也有盛大的“田園”和千年“田園詩”
攝影 / 段政焰
在百山祖的森林中,常能在覆滿苔蘚的樹木枝干上發(fā)現諸如干臍菇等種類繁多的大型真菌(攝影/林文飛)。據統(tǒng)計,目前百山祖共有大型真菌640多種,是中國東部大型真菌多樣性最豐富的區(qū)域之一。
近些年,在百山祖的山林中,大型真菌新物種頻頻“現身”
近些年,來自國內多個科研單位的學者已經在百山祖發(fā)現了十余個大型真菌的新物種,例如有著漂亮淡紫色菌蓋的近藍紫絲膜菌(攝影/胡禮貴)。
他的團隊在百山祖發(fā)現了數個大型真菌的新物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菌柄上布滿深深的網紋,并以傳奇“菇神”的名號來命名的“吳三公金牛肝菌”(攝影/胡禮貴)
金白小鬼傘是2024年發(fā)表的新物種,模式標本產地在上海,不過在浙江西南部的百山祖國家公園也有分布。從下方仰視,一簇簇的金白小鬼傘錯落有致地生長在樹干上,如同許多撐開的小傘。畫面右側菌蓋呈淡黃色、尚未“打開”的是新生的個體,而左側顏色較深、菌褶排列緊密的則更為“年長”一些。和許多小鬼傘屬的物種一樣,金白小鬼傘的生命周期很短,從長出子實體到衰敗、自溶消解只需要一兩天甚至更少的時間,倏忽莫測如鬼魅一般,故名“鬼”傘。
攝影/胡禮貴
真菌的菌絲會與植物形成共生結構,對維持林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
在我們所熟悉的蘑菇的地上部分之外,蘑菇依靠菌絲來汲取營養(yǎng),本圖展示了一片枯葉上菌絲生長形成的奇妙花紋(攝影/溫仕良),下圖展示了可以發(fā)出熒光的蜜環(huán)菌菌絲。菌絲體可以分泌胞外酶,把有機大分子降解為小分子和無機物,供蘑菇吸收。同時菌絲還會包裹或侵入到植物根皮層細胞及其內部,與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結構——菌根。菌根可以擴大養(yǎng)分吸收與循環(huán)范圍,改善土壤結構,快速傳遞水分、抗旱抗?jié)常€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如碳、養(yǎng)分)維持植物群落穩(wěn)定,推動森林演替。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此外還有百山祖元蘑,它常會與其他大型真菌一同生長在林中的巨大倒木表面(攝影/胡禮貴)。
近紫柄紅菇 Russula paravioleipes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林文飛(圖中左三)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藥用菌研究所的常務副所長,他已經和百山祖的森林打了近20年的交道,經常帶研究生來這里進行菌物野外實習(攝影/胡禮貴)。
純白微皮傘(Marasmiellus candidus),是一種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常見的蘑菇,北京并不被認為是它的傳統(tǒng)分布區(qū)。但在北京懷柔區(qū)喇叭溝門滿族鄉(xiāng),本文作者拍攝到了它們的身影。這種蘑菇顏色純白,菌肉薄,菌褶稀疏,菌蓋直徑大約為0.5—1.5厘米,一眼看上去就像在樹枝上綻放的一朵朵小白花。不過它們生長的樹枝多是枯枝或落枝,這種蘑菇屬于腐生菌,是森林腐殖層的重要分解者。
北京也是蘑菇鐘愛的地方
晝夜兼程的供應鏈,帶來凌晨燈火通明的市場
為了讓食客吃上生猛海鮮,從捕撈到運輸、批發(fā)、采買、加工,整條供應鏈都在高速運轉,晝夜兼程。每天凌晨兩三點,汕頭最大的天環(huán)水產批發(fā)市場已經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從各地運來的鮮活水產,分門別類擺上數百個檔口,場面壯觀。這里的客戶主要是采購量較大的魚販子和餐飲店老板。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名廚不易成:注重師承的潮菜
吳記富苑是汕頭的網紅餐廳,生意火爆,每天接待數千人。圖為富苑餐廳陳列的魚類食材,品種豐富。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蝦的“拍賣”:好食材值得競價
覓得好食材并非易事,上好的活鮮很是搶手,買賣方式也十分靈活,甚至用上了“拍賣”。圖為活蝦交易區(qū)競拍。賣蝦者從車廂里拎出一桶蝦,喊個價格,圍著的買家紛紛競價,價高者得。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雅俗共賞:餐飲巨無霸“吳記富苑”
吳記富苑規(guī)模宏大,菜品豐富,是面向多種消費者的餐館——粥糜、豬腳飯、生腌、魚飯、鹵鵝、海鮮等等,物美價廉;同時也提供燕窩、鮑魚、響螺、花膠等高級菜肴,包廂雅座。老板吳鎮(zhèn)城說:“我們店豐儉由人。商業(yè)宴請,家庭聚會,人均消費2000元可以;你來份豬腳飯,50元也行。一視同仁,有來都歡迎?!边@種經營模式很罕見,把潮汕過去的夜粥擔、打冷店、海鮮大排檔、高級酒樓,聚合為一個餐飲巨無霸,雅俗共賞,大小通吃。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竺可楨與黃秉維,中國地學界的一代宗師
竺可楨與黃秉維,他們是中國地學界的一代宗師。上世紀50年代,他們共同完成了對中國影響極為深遠的一件事,即對中國大地進行綜合自然區(qū)劃。1958年,竺可楨在《中國的亞熱帶》一文中,將熱帶北界定在北緯21°30′—22°30′之間。1959年,黃秉維在《中國綜合自然區(qū)劃(初稿)》中將熱帶北界畫在了雷州半島北部,這正是竺可楨關于熱帶北界的觀點的具體體現。然而,1962年,竺可楨在其日記及后續(xù)出版的《物候學》一書中,多次提及他認為熱帶的界線應該在南嶺以南,這表明竺可楨對于熱帶界線的觀點已經發(fā)生了轉變,但他并沒有發(fā)表論文來論證此事,這也使得熱帶北界成為當時地學界爭論最多的話題。在進行綜合自然區(qū)劃時,地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調研工作。圖為竺可楨(左二)與黃秉維(左三)一起在野外考察時的場景(供圖/竺松)。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物美價廉的魚飯,與新貴食材響螺
圖展示的是琳瑯滿目的魚飯。魚簍中的各種凍魚仿佛標本,一尾尾堅挺硬直,死而不屈。魚飯又稱打冷、凍魚,沒有飯,是以魚為飯的意思,是閩粵沿海疍民飲食的遺風。疍民以船為家,有時捕魚太多,往往在船上用海水把魚煮熟儲存,需要時取出冷魚蘸調料食用。魚飯物美價廉,配上白粥,是從前窮苦人的吃法,被今天潮汕美食家譽之為絕配,津津樂道。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圖為本文作者在家中電腦前寫作和校對本文的情景。作者家中電腦桌旁的地上總是有一堆近期翻看的書籍,作者稱其為“書島”。由于《竺可楨全集》的到來,“書島”的海拔顯然增加了不少(攝影/蔡東興)。在竺可楨生前,其日記是秘不示人的,如今這些日記已經結集成冊公開出版,僅此就足以說明竺可楨超越了眾人。試想誰能每天記日記,60余年從未間斷,記下之后,誰的日記可公開出版,讓天下人觀看?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圖為天環(huán)水產批發(fā)市場的魚檔。最近是休漁期,臺風剛過,攤位上品種有限,且多為常見的養(yǎng)殖魚。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圖拍攝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的廣西大學,道路兩旁即將成熟的菠蘿蜜掛滿枝頭(攝影/彭寰)。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攝影 / 彭寰
圖?中的響螺本是比較平常的食材,但潮菜大廚找到了最佳烹制方法,炭火明爐,帶殼調味燒烤,先武火后文火,耗時一個多小時而成?!疤繜懧荨比缃褡兂闪顺辈诵沦F,價格之高,不亞于“燕鮑翅參肚”。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圖為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路旁一株高大的芒果樹,樹上密密麻麻結滿了誘人的芒果(攝影/鄔潔紅)。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攝影 / 鄔潔紅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圖為煮海餐廳堂灼赤嘴公肚的場景?!把圊U翅參肚”中的肚,即魚肚,又稱魚膠、花膠,由大型海魚的魚鰾制作而成,富含膠原蛋白。赤嘴公肚即雄鳘魚的魚膠,為花膠上品。大廚推來一輛燉著老雞的餐車,在餐桌邊現場表演:將泡發(fā)好的半透明魚膠剪斷,放入雞湯中熬煮,最后再將一鍋芳香四溢、膠汁濃稠、口感鮮甜的花膠分盛到小碗中,雞則棄而不食?;z是最具潮汕特色的名貴菜肴,其他菜系少見。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在竺可楨的日記中,隱藏著其關于熱帶北界觀點轉變的真實歷程
竺可楨是中國地理學界鼎鼎有名的大家,他一生對地理學的重要思想都記錄在他的日記之中。在浙江大學的檔案館里,我們懷著敬畏之心將這些珍藏已久的竺可楨日記打開,浩繁的文字和俊逸的字跡,讓人心生感動。這些日記不僅記錄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更有其關于中國熱帶北界劃分的諸多秘密。讓我們通過這些日記,去探究竺可楨關于中國熱帶北界問題思想轉變的真實歷程。攝影/王寧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攝影 / 王寧
食材新鮮:現點現吃,所見即所得
汕頭的海鮮館雖有菜單,但食客更習慣看著食材點菜,看中什么,想怎么吃,廚師直接拿去后廚加工。所見即所得。因為食材的新鮮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食材的價值。
潮菜 脫離粵菜的嘩變
竺可楨日記揭秘的:竺可楨、黃秉維與中國熱帶界線的故事
鹽類重新結晶成鹽花,似乎是在與強烈的剝蝕作用進行頑強抗爭
阿克蘇地區(qū)溫宿縣鹽底辟構造的局部。出露地表的鹽層,經歷長期的流水侵蝕,其中夾雜的沉積巖(如泥巖、碎屑巖等)率先被流水搬運走,形成了溝壑縱橫的畫面,剩下的是結晶鹽。在鹽層被溶解的同時,也有一些鹽類物質重新在鹽丘表面結晶成白色的鹽花,似乎是在與強烈的剝蝕作用進行頑強抗爭。鹽巖和其他蒸發(fā)巖是在地質變形中起到特殊作用的沉積巖。與其他巖石相比,蒸發(fā)巖的密度和等效黏度都很低,相對可壓縮性差,容易變得有韌性和流動性,在地質時間尺度上類似于牛頓流體,在有少量水和溫度升高的條件下會促進運動。鹽的流動是鹽構造形成機理的基本特點。鹽在地下幾百米深處就可流動,這與鹽的純度、盆地的地溫梯度和鹽的干濕度等因素有關。一般說來,濕鹽比干鹽更容易流動。攝影/范書財
“荒漠”之名,源于百年前的一場“誤會”
1892年,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茲對兩張采自中國西部的貓科動物毛皮進行了形態(tài)測量與描述,認為它應該屬于一個新的物種。然而,由于對它實際的生活習性和生境一無所知,當時的西方動物學家便可能根據它淺沙褐色為主的毛色,推測它或許生活在荒漠地帶,因此為它冠以“Chinese Desert Cat”這一英文物種名,意為“中國荒漠貓”。在過去,的確有一些資料顯示“荒漠貓”會在我國西北干旱區(qū)等荒漠地帶出現,但近些年,經過研究人員對這些信息的仔細甄別和篩選,發(fā)現其中很多可能都是被“張冠李戴”的另一個物種,亞洲野貓。兩者在外形上有一些相似性,但荒漠貓生著一對貓科動物中非常罕見的“藍眼睛”,而且體表的斑紋不像亞洲野貓那樣復雜,身體側面也沒有斑點狀的花紋。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時至今日,它依然是最神秘的野生貓科動物之一
對研究人員來說,想在野外追蹤荒漠貓絕非易事,它們生性機警,而且能依靠一身沙黃色的毛發(fā)完美融入高原的灌叢和高草之中。不經意間,你或許就會發(fā)現它們那對幽幽的藍眼睛,正透過草葉注視著自己。20多年來,在全國眾多科研和保護機構,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下,荒漠貓身上的神秘面紗被一層層揭開。但目前,人們對于荒漠貓的種群密度、生活習性、繁殖過程中雌雄互動的方式以及幼貓如何建立自己的家域等方面依然了解有限。時至今日,它依然是最為神秘的野生貓科動物之一。
攝影/熊吉吉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熊吉吉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壽好選
農田里的荒漠貓,引領研究人員來到位于祁連山南麓的門源
也許是察覺到了拍攝者的存在,這只荒漠貓停下腳步,扭頭朝著鏡頭的方向望來。耳尖豎立的簇毛和淡藍色的雙眼,呈現著這個物種的標志性特征。這張照片堪稱荒漠貓的“標準照”(攝影/宋大昭),但這只荒漠貓所處的生境卻并非山林或草甸,而是一片剛冒出青苗的農田,這引起了北京大學野生動物生態(tài)與保護團隊科研人員的興趣:這或許是一個研究荒漠貓如何適應人類環(huán)境的難得契機。于是,他們來到了照片的拍攝地——位于祁連山南麓的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宋大昭
在一片人工種植的沙棘林中,研究團隊的博士研究生王一丹(左)與孔玥嶠(右)正在安裝紅外相機(攝影/陳曉宇)。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攝影 / 陳曉宇
亞洲野貓則主要在我國西北和北部的荒漠中生活,是名副其實的“荒漠”貓。供圖/貓盟
追蹤荒漠貓 的二十年 揭示我國唯一特有 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
在浙江百山祖國家公園的森林中,兩朵有著金黃色“傘蓋”和淡紅色“傘柄”的蘑菇從林下的落葉堆中探出“頭”來,非常引人注目,據攝影師提供的信息,它們是氈蓋美柄牛肝菌,但也有觀點認為是薄瓤牛肝菌。攝影/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