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上的“敦煌”

阿里東嘎石窟群中的Ⅰ區(qū)2號窟壁畫精美,保存較好。它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曼荼羅形式的藻井,上繪佛、菩薩、天神等185尊小像,層層相套,給人以奇幻、靜穆之感。

從1992年起,考古人員先后在札達縣的皮央·東嘎遺址展開了七次田野調查,探查出大量的石窟、佛寺、墓葬、房址等古代遺跡。
在中國版圖的極西處,有一片神秘而荒漠的高原。它的北面,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面和克什米爾、印度相毗鄰,而南面則與尼泊爾接壤。這就是我國連接中亞、南亞和東亞大陸的十字路口——西藏阿里。
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大氣中的含氧量還不足海平面的三分之一 ,地面上僅僅生長著一些低矮的高原苔癬和針灌叢,一眼望不到邊的,是大片大片向著天際延伸的沙丘和裸露在陽光下的紅色山巖。歷史上,這里曾是游牧民族的棲息之地,人跡罕至。直到現在,這片高原依然被稱為“人類生命的禁區(qū)”,“世界屋脊之上的屋脊”。在通航以前,汽車從拉薩啟程,要行駛整整五天才能到達阿里的行政中心獅泉河鎮(zhèn),中途需穿越無數的黃沙戈壁、河流險灘,還要越過當時被人們視為畏途的千里無人區(qū)。然而,誰能想到,正是這片荒涼干涸的土地,卻曾經孕育過一度輝煌的古老文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