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视频,在线日韩av永久免费观看,中文人妻av久久人妻水蜜桃,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 在线,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海軍重生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14年第09期 作者: 刺桐花開 

標簽: 歷史拾遺   

甲午一戰(zhàn),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大清帝國似乎沒有近代海軍了,中國的海軍建設和發(fā)展也似乎停滯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自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16年半的時間中,清政府外購大小軍艦共計43艘,并且在海軍近代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甲午既是北洋海軍的終結,也是大清重建海軍的開端。

“海琛”號上的現(xiàn)代軍隊
這是1908年清末軍艦“海琛”號官兵留下的合影。1896年,清廷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海琛是最后來華的一艘,此后一直是清末主力艦之一。照片中的“海琛”號官兵陣容齊整,軍服規(guī)范,顯然已是一支現(xiàn)代軍隊。供圖/南莊

 1895年春天,甲午慘敗,北洋海軍成為舉國欲誅之罪人。緊接著,清廷下旨,撤銷海軍衙門,撤銷北洋海軍的編制,撤銷各地海軍學堂,解散戰(zhàn)后幸存的海軍人員。北洋海軍遂與沉沒的艦艇一起,隱入暗夜,不見天日。

之后的軍事舞臺上,新式的陸軍取代了曾經的海軍,成為朝廷未來的希望。后世史家也對此多有評說:清末新建陸軍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

海軍似乎消失了,或者說,失聲了。然而事實是——國不可一日無海軍。就在中國海軍大傷之際,漫長的海岸線迅速被列強瓜分割裂,尤其是1897-1898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俄國控制旅順大連,英國選中威海衛(wèi),法國也分得廣州灣……中國海防線門戶洞開,海軍幾無根據(jù)之地。

嚴峻的形勢,呼吁著海軍的重生。而新一輪的海軍重建,其實早已蓄勢待發(fā)。從甲午戰(zhàn)敗時起,到1898年年末,三年多的時間內,清政府一口氣從國外購買各種艦艇23艘,其中有從德國、英國引進的驅逐艦兩艘。驅逐艦是當時世界上新出爐的品種,代表著全新的國際水平。又有大型巡洋艦五艘,而1896年從英國購買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看起來和甲午海戰(zhàn)中的“死敵”——日本“吉野號”十分相似,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歷史的真相往往讓人驚訝,而人的意志力和生命力,也常常讓人感動。

隨著海防危機的空前嚴重,曾經的北洋“罪人”也陸續(xù)回歸。1899年4月17日,光緒皇帝召見前北洋海軍副將葉祖、參將薩鎮(zhèn)冰,開復他們的革職處分,命他們統(tǒng)領和幫統(tǒng)新購各艦。舊人成了新星,在重生的隊伍里冉冉上升。

而重生的海軍即將發(fā)出聲音。這次,他們碰到的是意大利。

1861年統(tǒng)一的意大利,是歐洲一個二等強國。眼見列強在中國紛獲良港,遂不甘寂寞,于1899年初提出索借浙江三門灣的要求。同時,他們還派出三艘軍艦,到中國東南沿海示威。

這時,北洋水師的重建已頗有起色,清政府也不再一味懼怕。一番內部討論后,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海軍實力已超過意大利遠東艦隊,于是采取強硬姿態(tài),決不退讓。而在軍事和外交的雙重壓力下,歐洲列強意大利,竟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甲午慘敗之后,中國海軍第一次重拾信心。

就在這時,曾經的敵人耀武揚威而來。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的艦隊中,掛著太陽旗的日本艦隊意氣風發(fā)。在這支艦隊中,中國北洋海軍曾經的旗艦——“鎮(zhèn)遠”赫然在列。

甲午戰(zhàn)后,中國的巨額賠款,其中45%都入了日本海軍的腰包。到了日俄戰(zhàn)爭(1904-1905年)之際,日本海軍已擁有夢幻般的“六六艦隊”,即由六艘戰(zhàn)列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組成的常備艦隊,而其中萬噸級的戰(zhàn)列艦,一下子讓甲午時遠東最大的戰(zhàn)艦“鎮(zhèn)遠”(7335噸)淪為二線戰(zhàn)艦。

就在日軍揚威世界之際,苦苦掙扎的中國海軍,也做出了驚人之舉。兩江總督周馥上奏,要求將南洋、北洋合并,由現(xiàn)統(tǒng)領北洋的葉祖統(tǒng)一指揮。

過去幾十年中,南北洋一向并列,北洋的將領調不動南洋的兵,造成指揮不靈、救援貽誤的惡果。而此時一朝合并,一掃分戰(zhàn)區(qū)建設海軍的舊策,既集中了機動的兵力和實力,也為以海軍戰(zhàn)略使命劃分艦隊功能打下基礎。

中國海軍的全面復興即將開啟。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小胖子,登上了舞臺的中央。

小胖子名叫載洵,他的上臺,靠的是“裙帶關系”。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先后駕崩,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繼位,年方三歲,由載灃攝政。載灃是老醇親王奕的第五個兒子,而載洵則是第六個兒子。據(jù)清末陸軍部主事惲寶惠回憶,因為哥哥當了攝政王,載洵也吵鬧著要做大官。他看中的職位是海軍一把手,理由則是——“子承父業(yè)”。因為在北洋海軍時代,他的父親、老醇親王奕曾主持過海軍衙門。

這時的海軍正醞釀著巨大的變革。1907年夏,清政府在陸軍部內增設海軍處,兩年以后,籌辦海軍事務處設立,全國性的海軍指揮機構呼之欲出。

1909年,從未學習過海軍的載洵,被任命為籌辦海軍大臣。而另一名籌辦大臣是薩鎮(zhèn)冰。兩位新官上任,“第一把火”是為海軍基地選址。1909年9月2日,兩人到達浙江象山。一番實地考察后,象山被敲定為未來的海軍基地。在優(yōu)良海港被瓜分之后,新的天地又一次被開拓出來。

接著便是高調的環(huán)球購艦之旅。1909年10月,載洵、薩鎮(zhèn)冰出訪歐洲,他們走訪了意大利、奧匈帝國、德國、英國。第二年,兩人又率團走訪美國和日本。無論到哪兒,載洵一行都十分受歡迎。因為這位王爺手握經費,出手豪闊,幾乎每到一個國家,都要訂購幾艘軍艦,可謂蜻蜓點水,廣泛撒網,被現(xiàn)代學者戲稱為“天女散花”。

這“天女散花”,其實是一次不簡單的行動。通過對載洵考察團選購的軍艦進行技術研究,學者陳悅破解出百年前的良苦用心——這是一次為國內自行建造軍艦購買參考選型的舉動,即通過在國外各著名船廠小量訂造相似級別的軍艦,進行橫向比較,以此開始在國內進行仿制。

載洵一行考察時,還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海軍陸戰(zhàn)隊。這是用于執(zhí)行登陸作戰(zhàn),保衛(wèi)沿岸海軍基地、港口等任務的特殊兵種部隊。不久之后,山東煙臺就有了中國第一支海軍警衛(wèi)隊。

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來臨,中國海軍和國際全面接軌——三等九級的軍銜制被擬定,海軍長官旗式、各級軍官章服標志也陸續(xù)“出爐”。

1910年12月,清廷改籌辦海軍處為海軍部,各項機構設置、制度編列都參照英國。至此,中國終于有了現(xiàn)代化的中央海軍機構。

購艦的成績也算得上可圈可點。自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16年半的時間,清政府外購大小軍艦共計43艘,排水量達34728噸,平均每年增加2105噸,國產小型艦24艘,排水量10564噸,平均每年增加640噸,兩項合計,平均每年增加2745噸。

對于一個同時承擔著巨額賠款和外債的政府來說,真可謂窮盡心力、勉為其難了。

然而,這樣的艦只陣容,尚不及過往北洋海軍的二分之一。失去海軍基地,承受巨額賠款,中國的海軍畢竟難以展翅高飛。它在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幾經突破,卻再難成為一支海軍強隊。更重要的是,不可挽回的錯誤早已鑄下。

1910年初,就在載洵一行滿載而歸時,革命黨人熊成基突施暗殺,事泄被捕。受審時,熊大義凜然,歷數(shù)清廷罪惡,第一條便是海陸軍權不與漢人。

盡管統(tǒng)一海軍是建設現(xiàn)代海軍的必由之路,但集權的過程,也是收權于滿清皇室的過程。

吊詭的是,由清廷皇室直接領導的海軍,對大清并不忠誠。辛亥革命之際,海軍全軍起義,成為清政府軍隊體系里的唯一。然而等待他們的,是更加漫長的沉默——繼任的北洋政府,以陸軍為核心,其對海軍的認識,遠不如晚清有識之士。海軍從此被打入“冷宮”。

重建中留下的海軍家底,卻沒有喪失,一直默默等待著新一輪的重生。

主力“海圻”
這是19世紀末下水儀式上的“海圻”艦。根據(jù)西方海軍年鑒記載,此軍艦1898年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完畢,排水量4300噸,艦長120.7米,寬14.22米,吃水5.11米,航速24節(jié)。從外形上看,它與甲午海戰(zhàn)中的日本旗艦“吉野”艦頗為相似,體形大,航速快,火力強,一直到1930年代都是中國海軍核心主力艦。清末巡洋艦隊的統(tǒng)制(當時司令稱為統(tǒng)制)程璧光就常駐“海圻”艦上。

 天女散花般的購艦之旅

1909年8月、1910年7月,攝政王載灃先后兩次派遣載洵、薩鎮(zhèn)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第一次,他們先后訪問了意大利、奧地利、德國和英國的海軍學校和船廠,并向意大利訂購炮艦1艘,向奧地利訂購驅逐艦1艘,向德國訂購驅逐艦3艘、江防炮艦2艘,向英國訂購巡洋艦2艘。圖1即載洵(前排左)訪英時的留影。第二次,載洵一行又訪問了美國和日本,圖2、3分別為其訪日、訪美時的留影。

載洵購艦如蜻蜓點水,每個國家都買幾艘,被后世學者譏諷為“天女散花”。人們評價這位年輕的王爺不僅腐化,而且極易受騙。比如美國駐華公使嘉樂恒說:“我們造船廠的工人也許能夠向他展示令人一飽眼福的展品,并且用大量的煙火使之閃閃發(fā)光,這樣就能使他對我們高超的造船技術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實際上,載洵的“天女散花”,是為了國內自行建造軍艦而購買參考艦艇的舉動,買的類型越多,可參考的面就越大。為此,各大船廠紛紛給考察團送各式戰(zhàn)艦模型,以便爭取到訂單。下圖是德國向中國推銷無畏艦時贈送給清帝的軍艦模型。無畏艦是20世紀初各海軍強國競相建造的一類主力戰(zhàn)艦的統(tǒng)稱,代表著當時戰(zhàn)艦的先進水平。

圖1
載洵(前排左)訪英時的留影。

 

圖2
載洵訪日時的留影。

 

圖3
載洵訪美時的留影。

 與國際接軌的新軍

圖4和圖5的筆記,屬于20世紀初廣東黃埔水師學堂第八屆駕駛班的學生楊樹莊。他是甲午烈士楊建洛的嗣子,繼承父志,學習海軍。從筆記可看出,當時中國海軍的教育已十分國際化,不僅教學涉及英文、數(shù)學,而且繪圖科學規(guī)范。楊樹莊學習刻苦,于1903年畢業(yè)。畢業(yè)后,因為工作出色,到1911年武昌起義時已升任“湖鵬”魚雷快艇管帶,后任民國海軍總司令。除了新式學堂的教育,重建海軍時,清政府還十分注意留學教育。1896年,福州船政大臣裕祿奏請選派第四批海軍留學生,清政府批準了這一計劃,中斷多年的向海外派遣海軍留學生的工作得以恢復。圖6即清末留英的海軍學生,他們制服齊整,英姿勃發(fā)。而這時國內的海軍官兵也十分有“國際范兒”了。圖7為1908年辰字艦船員的合影(供圖/南莊),他們身著雙排扣軍服,頭戴鑲有徽章的軍帽,已是現(xiàn)代軍人的形象。

圖4

 

圖5

 

圖6

 

圖7
1908年辰字艦船員的合影(供圖/南莊),他們身著雙排扣軍服,頭戴鑲有徽章的軍帽,已是現(xiàn)代軍人的形象。

 為清國量身定制

清末海軍重建中,日本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因素。1910年,載洵一行赴日本海港考察。此跨頁中的圖片均出自一本圖冊,據(jù)專家考證,可能是日本人為清政府制作的產品推薦畫冊。畫冊拍攝地為日本軍港吳市的軍工廠。

吳市是日本本州西南部的港市,屬廣島縣,與橫須賀、佐世保同為日本的重要軍港,明治時代后成為日本帝國海軍和海上自衛(wèi)隊的主要據(jù)點,以及造船、鋼鐵、機械的發(fā)展中心。從圖中可看出,無論是專門為清國量身定制的火炮(圖8),堆滿各式火炮的車間(圖9),規(guī)范而高效的流水線(圖10),還是正在下水試行的艦艇(圖11),抑或是各式規(guī)格的炮彈(圖12),都展現(xiàn)出一個新興強國的海軍制造業(yè)實力。(供圖/南莊)

早在1903年,兩江總督魏光燾就向日本川崎船廠訂購淺水炮艦,此后清政府向外購艦的對象,開始包括近鄰日本。至1909年,從日本訂購的14艘艦艇全數(shù)到華,構成中國長江艦隊的主力。而1910年的載洵之行,則收獲了兩艘炮艦,分別命名為“永豐”、“永翔”。

圖8
專門為清國量身定制的火炮(圖1)

 

圖9
堆滿各式火炮的車間

 

圖10
規(guī)范而高效的流水線。

 

圖11
正在下水試行的艦艇。

 

圖12
各式規(guī)格的炮彈。

 “炮艦外交”

清末海軍重建中,新的活動內容包括“炮艦外交”和護僑行動。1911年,墨西哥、古巴發(fā)生排斥驅趕華僑事件,清政府調派赴英參加英皇喬治五世加冕典禮的海軍將領程璧光,率“海圻”艦轉往北美撫慰、接運難僑。

1911年8月10日,“海圻”號抵達美國紐約港,隨即前往華盛頓、波士頓一帶展開外交活動。在紐約訪問期間,當?shù)孛襟w對這支來自遙遠東方的軍艦十分好奇和關注,拍下一系列珍貴照片。圖13中的中國海軍正手捧花環(huán),往美國前總統(tǒng)格蘭特的墓地走去。格蘭特是一位對中國友好的人士,尤其與北洋海軍創(chuàng)建人李鴻章私交甚篤,因此成了中美友好的象征。

圖14是程璧光在紐約市政廳前演講。無論是士兵還是程璧光,都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辮子沒有了。原來在“海圻”號出國之前,官兵們即經清政府批準剪掉辮子,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的“形象代言人”。圖15為清廷向美國紐約造船廠訂造的巡洋艦“飛鴻號”,此時還在工廠里組裝。

圖13
中國海軍正手捧花環(huán),往美國前總統(tǒng)格蘭特的墓地走去。格蘭特是一位對中國友好的人士,尤其與北洋海軍創(chuàng)建人李鴻章私交甚篤,因此成了中美友好的象征。

 

圖14
程璧光在紐約市政廳前演講。無論是士兵還是程璧光,都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辮子沒有了。

 

圖15
清廷向美國紐約造船廠訂造的巡洋艦“飛鴻號”,此時還在工廠里組裝。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