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里的光陰記憶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周玥
標簽: 發(fā)明與技術


鹽型“?!睒?br>制鹽的模具,早已遠離人們的視線很久。云南黑井古鎮(zhèn)產(chǎn)鹽制鹽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中,彝女在黑牛的指引下,發(fā)現(xiàn)了河邊山腳處的天然鹵泉。從此,黑井先民采鹵而食,制鹽為業(yè)。利用模具制作鍋鹽,是黑井地區(qū)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形制仿似長柄鐵勺的模具,就是其中之一。鹵水經(jīng)過熬制后,成為鹽砂,在模具中定型并放入爐火烘焙,一個個半球狀的鹽鍋就成型了。這些鹽鍋上,有時還會刻意設計出花樣圖案,于是實用的鹽鍋又變?yōu)榱怂囆g品。物換星移,滄桑變幻,如今的黑井,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會再用模具制鹽了。然而來到黑井欣賞人文歷史風光的游客,卻迷戀起這些模具的魅力。握著模具長長的手柄,在灶臺邊反復烤制,烘焙一塊屬于自己的鹽鍋。游客們在收獲紀念的同時,也與千年鹽業(yè),有了親密接觸。攝影/肖育文


錦繡“梳”成
織布曾經(jīng)是古代中國每家每戶都離不開的傳統(tǒng)技藝,而苗家的織布工藝,尤為別具一格。其中的“布線”,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步驟。想要布線,線筒架和竹竿必不可少。一支支纏繞著絲線的線筒,排列在架子上,一陣風吹過,線筒咕嚕作響。細細的絲線被從線筒上扯下來,在苗家姑娘的纖纖素手中繞過根根竹桿,編織成帶。如今,人們偏愛新型織布機的高效,唯有在位于黔南州都勻市東南面的格多苗寨里,仍舊保存著手工織布的傳統(tǒng)。每當天氣晴朗,苗寨女子們會約在一起,來到田埂邊布線。與其他地區(qū)“布”白線不同,格多苗寨的線筒上纏繞的是已經(jīng)染好的彩線,色彩繽紛。而布線之后,苗寨女子回到家中,將布好的線放到織布機上,用梳子一點一點梳理編織。萬千錦繡,就這樣在她們的巧手中成就。攝影/盧慶文
織布曾經(jīng)是古代中國每家每戶都離不開的傳統(tǒng)技藝,而苗家的織布工藝,尤為別具一格。其中的“布線”,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步驟。想要布線,線筒架和竹竿必不可少。一支支纏繞著絲線的線筒,排列在架子上,一陣風吹過,線筒咕嚕作響。細細的絲線被從線筒上扯下來,在苗家姑娘的纖纖素手中繞過根根竹桿,編織成帶。如今,人們偏愛新型織布機的高效,唯有在位于黔南州都勻市東南面的格多苗寨里,仍舊保存著手工織布的傳統(tǒng)。每當天氣晴朗,苗寨女子們會約在一起,來到田埂邊布線。與其他地區(qū)“布”白線不同,格多苗寨的線筒上纏繞的是已經(jīng)染好的彩線,色彩繽紛。而布線之后,苗寨女子回到家中,將布好的線放到織布機上,用梳子一點一點梳理編織。萬千錦繡,就這樣在她們的巧手中成就。攝影/盧慶文


瓷意“刀”琢
享譽數(shù)百年的景德鎮(zhèn)陶瓷,是當?shù)貎?yōu)秀制瓷藝人心血的結晶。他們利用特殊的地理資源,鉆研出獨一無二的制瓷技藝。不過,想要真正獲得華美的瓷器成品,還需要許多特殊工具的幫助。工具與技藝相輔相成,才構成了景德鎮(zhèn)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經(jīng)過拉坯和印坯工序,由瓷土制作成型的瓷坯表面,質感仍顯粗糙。和最終燒制成型的精細瓷器相比,存在著相當?shù)木嚯x。此時,就輪到一個特殊的制瓷工具粉墨登場了:利坯刀。造型有些粗陋古怪的利坯刀到了能工巧匠手里,成了無所不能的神器。粗糙的瓷坯在輪車上高速旋轉,制瓷藝人手握利坯刀細細雕琢,將那些瓷坯表面上的缺陷逐一抹平,一時之間,粉塵飛揚。經(jīng)過利坯刀的精致修整,瓷坯變得光滑細膩,仿佛可以預見,最后燒制完成的瓷器將會多么美不勝收。攝影/張瑞麟
享譽數(shù)百年的景德鎮(zhèn)陶瓷,是當?shù)貎?yōu)秀制瓷藝人心血的結晶。他們利用特殊的地理資源,鉆研出獨一無二的制瓷技藝。不過,想要真正獲得華美的瓷器成品,還需要許多特殊工具的幫助。工具與技藝相輔相成,才構成了景德鎮(zhèn)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經(jīng)過拉坯和印坯工序,由瓷土制作成型的瓷坯表面,質感仍顯粗糙。和最終燒制成型的精細瓷器相比,存在著相當?shù)木嚯x。此時,就輪到一個特殊的制瓷工具粉墨登場了:利坯刀。造型有些粗陋古怪的利坯刀到了能工巧匠手里,成了無所不能的神器。粗糙的瓷坯在輪車上高速旋轉,制瓷藝人手握利坯刀細細雕琢,將那些瓷坯表面上的缺陷逐一抹平,一時之間,粉塵飛揚。經(jīng)過利坯刀的精致修整,瓷坯變得光滑細膩,仿佛可以預見,最后燒制完成的瓷器將會多么美不勝收。攝影/張瑞麟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