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之寶|圖片故事:殘塔映佛心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張人雷
標簽: 文化遺產(chǎn)

山西襄汾·靈光寺塔
始建年代:金代
圖片中的殘塔,是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鎮(zhèn)北梁村的靈光寺塔。靈光寺建成于金代,寺中寶塔為八角13層的樓閣式磚塔。但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靈光寺塔只有下面的7層,上部的六層毀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一場地震中。當年地震的殘酷有塔側(cè)的碑文為證:那年夏天,地震發(fā)生,靈光寺中的藏經(jīng)樓和雕梁畫棟全部在震中倒塌,只有兩座佛殿和半邊高塔得以幸免。昔日的壯麗風情,轉(zhuǎn)眼之間凋殘零落,讓人無比唏噓。而隨著時光流逝,靈光寺僅剩的佛殿也在民國時的戰(zhàn)火中損毀,僅剩下這座殘塔。如今,只有年過七旬的老僧釋常圣大師,居住在塔中,不計較香火,日夜守護。一僧一塔,見證著千百年間的佛心禪意。
始建年代:金代
圖片中的殘塔,是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鎮(zhèn)北梁村的靈光寺塔。靈光寺建成于金代,寺中寶塔為八角13層的樓閣式磚塔。但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靈光寺塔只有下面的7層,上部的六層毀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一場地震中。當年地震的殘酷有塔側(cè)的碑文為證:那年夏天,地震發(fā)生,靈光寺中的藏經(jīng)樓和雕梁畫棟全部在震中倒塌,只有兩座佛殿和半邊高塔得以幸免。昔日的壯麗風情,轉(zhuǎn)眼之間凋殘零落,讓人無比唏噓。而隨著時光流逝,靈光寺僅剩的佛殿也在民國時的戰(zhàn)火中損毀,僅剩下這座殘塔。如今,只有年過七旬的老僧釋常圣大師,居住在塔中,不計較香火,日夜守護。一僧一塔,見證著千百年間的佛心禪意。

河南安陽·眾樂寶豐塔
始建年代:北宋
寶豐塔位于河南安陽的安豐鄉(xiāng)眾樂村北,原是一座八角7層的密檐式磚塔。然而,經(jīng)歷歲月侵蝕后,如今此塔僅剩下不到6米,尚存的4層塔身上也是傷痕累累。從塔身缺口中,可以窺見塔內(nèi)磚石交疊的結(jié)構(gòu),與塔檐的仿木斗拱交相輝映,做工極為細膩精巧。此塔究竟是因何而損毀到這般情形的,尚不得知。但這樣一座傲立于田野之間的“塔堅強”,正以它獨有的方式,向人們展現(xiàn)出這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幻。供圖/CFP
始建年代:北宋
寶豐塔位于河南安陽的安豐鄉(xiāng)眾樂村北,原是一座八角7層的密檐式磚塔。然而,經(jīng)歷歲月侵蝕后,如今此塔僅剩下不到6米,尚存的4層塔身上也是傷痕累累。從塔身缺口中,可以窺見塔內(nèi)磚石交疊的結(jié)構(gòu),與塔檐的仿木斗拱交相輝映,做工極為細膩精巧。此塔究竟是因何而損毀到這般情形的,尚不得知。但這樣一座傲立于田野之間的“塔堅強”,正以它獨有的方式,向人們展現(xiàn)出這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幻。供圖/CFP

山西曲沃·感應寺塔
始建年代:金代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舊城中西門外原感應寺內(nèi),有一座被當?shù)厝朔Q作“西寺塔”“裂破塔”的殘塔,這塔就是圖片中的感應寺塔。感應寺塔興建于金大定五年(1165年),是一座八角12級的密檐式磚塔。而在塔建起不到200年后的元大德七年(1303年),曲沃發(fā)生了一場大地震,最上部的4層塔身全部在地震中震落,而剩余的7層塔身自第二層往上,也裂開成為兩部分,怪不得要被稱作“裂破塔”了。在曲沃當?shù)?,流傳著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謠,童謠中這樣唱道:“曲沃人,愛想家,一天不能離開媽,三天不見裂破塔,眼窩通紅淚嘩嘩。”歷盡滄桑、裂而不倒的感應寺塔,以它那古樸而殘缺的美麗,已經(jīng)成為了曲沃人心中家鄉(xiāng)的象征。
始建年代:金代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舊城中西門外原感應寺內(nèi),有一座被當?shù)厝朔Q作“西寺塔”“裂破塔”的殘塔,這塔就是圖片中的感應寺塔。感應寺塔興建于金大定五年(1165年),是一座八角12級的密檐式磚塔。而在塔建起不到200年后的元大德七年(1303年),曲沃發(fā)生了一場大地震,最上部的4層塔身全部在地震中震落,而剩余的7層塔身自第二層往上,也裂開成為兩部分,怪不得要被稱作“裂破塔”了。在曲沃當?shù)?,流傳著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謠,童謠中這樣唱道:“曲沃人,愛想家,一天不能離開媽,三天不見裂破塔,眼窩通紅淚嘩嘩。”歷盡滄桑、裂而不倒的感應寺塔,以它那古樸而殘缺的美麗,已經(jīng)成為了曲沃人心中家鄉(xiāng)的象征。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