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墩古城:居臺地,高筑墻, 稻花飄香
人們都知道四川有大名鼎鼎的三星堆與金沙,可是少有人知道,在那之前,誰是成都平原的主人。自1995年起,考古工作者陸續(xù)發(fā)現了他們——在成都平原的中西部,先后發(fā)掘出8座距今4500-3700年的古城,其中面積最大的一座,位于成都市新津區(qū),叫寶墩古城。因使用工具、文化面貌、生活方式的相似,這8座古城被統(tǒng)一命名為“寶墩文化”,因此我們也可以叫他們“寶墩人”。

篳路藍縷
四千多年以前,古蜀先民從岷江上游遷徙到成都平原,建立了早期的城市,左圖為成都博物館復原的寶墩人筑城的場景。先民們采用一邊堆土、一邊拍夯的方式,建造了雙面斜坡狀的城垣,以抵御洪水。上圖是成都市新津區(qū)寶墩古城出土的典型陶器之一——盤口圈足尊,器身上流暢的水波紋,是當地泥質陶的一種常見紋飾。
四千多年以前,古蜀先民從岷江上游遷徙到成都平原,建立了早期的城市,左圖為成都博物館復原的寶墩人筑城的場景。先民們采用一邊堆土、一邊拍夯的方式,建造了雙面斜坡狀的城垣,以抵御洪水。上圖是成都市新津區(qū)寶墩古城出土的典型陶器之一——盤口圈足尊,器身上流暢的水波紋,是當地泥質陶的一種常見紋飾。

盛具:盤口圈足陶尊
276萬平方米的古城住了近20個聚落
寶墩古城的所在地——龍馬鄉(xiāng)寶墩村,地形十分奇特。一馬平川的田野,被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和植被所覆蓋,其間斷斷續(xù)續(xù)暴露出幾道突兀的黃土埂子。早年間,村民們偶爾會在那里撿到一些散碎的磚瓦器物。后經考古發(fā)掘確認,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工修筑的夯土城墻,即寶墩人的城址。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