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貢 大明朝的“動物外交”
永樂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京師奉天殿廣場。一場宏大的番使朝貢典禮正在舉行。這年七月初八日,鄭和船隊下西洋歸來。與前三次的航行路線不同,船隊首次繞過了阿拉伯半島,穿過波濤洶涌的印度洋,抵達了東非沿岸的麻林國(今肯尼亞馬林迪)。

來自非洲的麒麟
圖為明代宮廷畫師所繪的《瑞應麒麟圖》,描繪了長頸鹿入華的場景。當牽獸人牽著長頸鹿,走過永樂君臣面前時,它龐大的體形、優(yōu)雅的姿態(tài),給予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哪怕它和傳統(tǒng)觀念中的麒麟一點也不像,永樂君臣依然要說它是麒麟,把它鑲嵌進永樂盛世的記述中。
圖為明代宮廷畫師所繪的《瑞應麒麟圖》,描繪了長頸鹿入華的場景。當牽獸人牽著長頸鹿,走過永樂君臣面前時,它龐大的體形、優(yōu)雅的姿態(tài),給予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哪怕它和傳統(tǒng)觀念中的麒麟一點也不像,永樂君臣依然要說它是麒麟,把它鑲嵌進永樂盛世的記述中。
永樂帝朱棣,端坐在奉天殿正中的寶座上。文武官員站成兩列,形成一條狹長的甬道。至少16個國家的使節(jié),身著不同品級、不同服色的冠服,手捧臣服奉表,恭敬謙卑地立于丹墀之上。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