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藥酸》的生命力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chǎn) 2023年第02期 作者: 琦玖
標簽: 歷史拾遺
“去故宮看《眼藥酸》吧!”故宮的人物畫特展展廳里,宋雜劇戲畫《眼藥酸》與另一幅戲畫《打花鼓》的展位相鄰,都是20厘米見方的冊頁,與旁邊一眾遼宋古畫長卷相比,并不起眼。近距離細觀真跡,令人心潮澎湃:那扮相滑稽的賣眼藥人,披掛一身的眼睛狀布囊,視線、神色迥異,似乎在訴說著賣藥人“眼觀四路”“看碟下菜”的生意經(jīng)。而對面那個求藥人頭巾邊隱約的一團,大概是花枝,背后的破扇兒上,是行書的“諢”字。正是這兩個細節(jié),確認了畫中人雜劇演員的身份。
出土的宋代墓室戲臺磚雕上的演員,不少都簪戴羅花,腰間別扇。簪花是宋代風俗,在雜劇演出中尤為盛行?!端问贰泛汀秹袅讳洝返任墨I中,都有雜劇演員在渾裹(頭巾)上高簇花枝的記載。如《打花鼓》戲畫上的扇子,寫的是“末色”兩字:“色”指歌舞百戲的分類,“末”則是演員行當——末泥(主演)或者副末?!堆鬯幩帷分?,求藥人扇上的“諢”字,恰好對應了雜劇中負責“打諢”,也就是戲弄搭檔以逗樂觀眾的副末色。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