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衣襟短打扮,腰里別著令旗,繞著舞臺一個圓場跑完,定身,亮相。一個小小的旗牌角色,卻也很有氣勢。兩句念白,我尤其喜歡:“人行千里路,馬過萬重山。”
作者: 琦玖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現(xiàn)了和中式點心共存的西點。西式糕點獲得了國人的青睞,成為“高級感”的象征。一部西式糕點的接受史,也是中西飲食文化的……
作者: 劉菲
點心的包裝,是觀察點心與禮文化碰撞交融的窗口。高檔的點心包裝,是制作精美并飾有吉祥紋樣的食盒,更為平民化的點心包裝是“蒲包”。面子與里子都照顧好,才……
作者: 阿毛塔
中國人將蒸汽運用在了飲食生活上,造就了有別于西方的蒸文化。蒸制點心松軟溫潤,這當中蒸籠功不可沒。
作者: 高啟安
做點心離不開的搟面杖,雖然家常,卻不平凡。它的歷史,還頗為有趣。
作者: 莫大
想和古人“同吃一塊餅”嗎?借助點心模具或可實現(xiàn)。這些刻在木頭上的紋樣與文字,是對中國傳統(tǒng)點心文化最“原汁原味”的記錄。
作者: 吳風
那些冠以包子、馃、酥、呱嗒種種馬甲的肉餡點心,證明了中國人面對食物時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飲食文化特質(zhì)。它的曲折迂回之路,表達了中式點心上可達……
作者: 魏水華
“點心”一詞誕生前,點心這種食物是否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點心之前的點心,不是點心,又是啥?
作者: 白馬
無險不成塞,無道不成關(guān)——“雁門塞”“外三關(guān)”,千古關(guān)塞的代表就在晉北。它們又如一條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紐帶,奠定了三晉北方的底色。
作者: 樓學 于汐
寺不在大,有寶則名。山西省繁峙縣的巖山寺,正是這樣一處藏寶之地。
作者: 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