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视频,在线日韩av永久免费观看,中文人妻av久久人妻水蜜桃,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 在线,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中國大地新景觀
鐵絲網(wǎng)和國門群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單之薔 

標簽: 觀點地理   中國國家地理卷首語   

漫長的鐵絲網(wǎng) 在荒野中孤獨蔓延
照片中的500號界碑位于中國與蒙古國的交界處所在,在距界碑南側數(shù)十米至上百米的地方,我國修建了一道漫長的、與邊界平行的鐵絲網(wǎng)。這道鐵絲網(wǎng)往往給人以錯覺,以為是中、蒙之間的邊界。其實不是,一看界碑就明白了,真正的邊界由界碑與界碑間的中心線連接而成,所以鐵絲網(wǎng)外還有大片中國領土。這一帶的景觀,無論中國還是蒙古國,都是荒涼的黑色戈壁,渺無人煙,只有這一道高聳的白色鐵絲網(wǎng)沿地表起伏,連綿不絕,醒目又突兀。這道鐵絲網(wǎng)修建的初衷是什么呢?幾十年、上百年后,會不會有人將它誤解為邊界?攝影/王彤

中國邊界出現(xiàn)了不曾有過的景觀:綿延千里萬里的帶刺鐵絲網(wǎng)

關于帶刺鐵絲網(wǎng)被發(fā)明的故事,其中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1867年,約瑟夫在加利福尼亞一個牧場工作,常常一邊放羊一邊看書。在他埋頭讀書時,牲口經(jīng)常撞倒用木樁和鐵絲網(wǎng)圍成的放牧柵欄,跑到附近田里偷吃莊稼。牧場主對此事十分惱怒,威脅要將他辭掉。約瑟夫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羊很少跨越長滿尖刺的薔薇圍墻。于是,一個偷懶的想法浮上心頭:何不用細鐵絲做成帶刺的網(wǎng)呢?他把細鐵絲剪成小段纏在鐵絲柵欄上,并將鐵絲末端剪成尖刺。這下,想要偷吃莊稼的羊只好‘望網(wǎng)興嘆’,約瑟夫再也不必擔心會被辭退了……”

我為什么對帶刺鐵絲網(wǎng)感興趣了呢?因為這些年我經(jīng)常在中國邊境地區(qū)行走(這種行走需得到邊防部隊允許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邊境出現(xiàn)了一種過去不曾有過的景觀:順著邊界線,建起了距離邊界不遠、動輒綿延上千公里的鐵絲網(wǎng)——中朝邊界附近建了鐵絲網(wǎng),中俄、中蒙、中哈、中吉、中塔等國的邊界附近也都建了。想想看,中國與蒙古國的邊界長約4710公里,中俄邊界長約4300公里,中哈邊界長約1700多公里……這些邊界附近的鐵絲網(wǎng)連綴起來,長達萬余里(上述鐵絲網(wǎng)并非完全連續(xù),一些地方因為特殊地形或其他原因而有局部中斷),這是怎樣的景觀呀?約瑟夫恐怕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小發(fā)明竟然造就了這樣宏大的景觀,也沒想到他最初用來限制羊的帶刺鐵絲網(wǎng),不久就被用來限制人了:帶刺鐵絲網(wǎng)(以下簡稱“鐵絲網(wǎng)”)除了在監(jiān)獄、集中營、戰(zhàn)俘營中用來圈住人外,還在戰(zhàn)場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有人把這種鐵絲網(wǎng)列為“改變世界面貌的七項專利之一”,因為這項技術的創(chuàng)新,帶來了制度的創(chuàng)新。有經(jīng)濟學家說,鐵絲網(wǎng)催生了美國西部早期產(chǎn)權制度的建立(鐵絲網(wǎng)柵欄幫助牧場確定了邊界,并因此推動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這才是鐵絲網(wǎng)最大的貢獻。

現(xiàn)在我在想,中國邊界附近出現(xiàn)的把中國圍起來的鐵絲網(wǎng),最終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呢?

誰說寸土必爭?在鐵絲網(wǎng)外,有一條帶狀的中國領土長達萬里之遙

幾年前的一天,我們驅車奔向中蒙邊界的一處口岸。在距離邊界近200公里的一個邊防站,我們接受了檢查,由于證件齊全,順利通過。接著,我們到達了邊防軍的營部所在地,又接受了檢查。過了這道哨卡,向北繼續(xù)狂奔20多公里,又遇到一個哨卡。過了這個哨卡,我們還走了50多公里才到達邊界。在落日的余暉中,我看到一道鐵絲網(wǎng)在戈壁上綿延起伏,向著東西兩方延展,直到看不見為止。在邊防軍戰(zhàn)士的帶領下,我們爬上了被鐵絲網(wǎng)分成兩部分的一座小山,小山上的鐵絲網(wǎng)開了一扇鐵門,并用鋼板裁剪出“中國”兩個字焊接在上面?!爸袊眱蓚€字漆成了鮮紅的顏色,在夕陽的照射下格外醒目。戰(zhàn)士打開大鐵門,我們邁了過去,站到了鐵絲網(wǎng)另一側,我以為我們來到了蒙古國的地界,沒想到不是,“這還是中國領土,你看,界碑在那里。”陪同我們的邊防戰(zhàn)士說。我順著戰(zhàn)士手指的方向,看到了距離鐵絲網(wǎng)一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個界碑豎立在小山最高處,界碑扁平狀,高1.5米左右,中間寫著界碑編號,上部對著中國一側雕刻著中國國徽,并漆成紅色。

內蒙古 額爾古納河
新疆 波馬
吉林 圖們江
西藏 普蘭

一道廣袤的帶刺鐵絲網(wǎng)正沿邊境“生長”
過去幾年,當我們沿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邊境采訪時,總是遇見一道道嚴密且?guī)Т痰蔫F絲網(wǎng),它們造型各異,位置不同:在中國和朝鮮的邊境圖們江,人們在江的內側(而非河道中心)修建了連綿的鐵絲網(wǎng);中國與俄羅斯的邊界在界河額爾古納河中心線,但是在遠離河岸幾十米(有的地方甚至有數(shù)百米)處,中方已經(jīng)修建一道高聳的鐵絲網(wǎng),禁止牲畜和人進入;在新疆昭蘇縣波馬邊防站,來自四川、安徽等地的工人正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上修建更新?lián)Q代的鐵絲網(wǎng)——這種鐵絲網(wǎng)被稱為“刃片鐵絲網(wǎng)”,上面掛滿了一個個鋒利的小刀片,若沒有保護,人或者動物撞上去定會皮開肉綻。在西藏普蘭縣與尼泊爾交界處,人們也正在打樁、挖地基,為建鐵絲網(wǎng)準備。畫面中的尼泊爾人往返于本國與普蘭之間,從事民間商貿活動,當鐵絲網(wǎng)建成之后,這種小型的民間邊貿活動將終止……這些沿邊境延伸、耗資巨大的鐵絲網(wǎng),形成了一道無比漫長、禁衛(wèi)森嚴的障礙,不僅阻止了動物的遷徙往來,也將對歷史上形成的邊境兩邊的民間往來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攝影/單之薔 趙春江 宋文

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鐵絲網(wǎng)離界碑還有這么遠的距離。向遠處望去,還能看到另外一個界碑。其實邊界正是由一個個界碑確定的。據(jù)我了解,中蒙兩國于1962年第一次劃定邊界,共有678個界碑,這些界碑中心的連線才是真正的邊界(界碑類型很多,如兩國共立的單立碑、在兩國內各自立的雙立碑、三立碑等,邊界一般指單立碑間連成的線),而鐵絲網(wǎng)則是與真正的邊界平行、向中國境內后退、一道綿延不絕的人工建筑物。

顯然,在中蒙邊界的一個個界碑與鐵絲網(wǎng)之間,還有一條帶狀的、寬度不等、長達4000多公里(中蒙邊界上中方一側幾乎都建有鐵絲網(wǎng),但在新疆段內以阿爾泰山脈分水嶺為界的邊界除外)的中國領土。我不清楚這條帶狀的中國領土怎么稱呼,是叫隔離區(qū),還是緩沖區(qū)呢?隔離什么?緩沖什么?據(jù)我了解,邊境地帶設立隔離區(qū)或緩沖區(qū),應該是雙方共同沿邊界后退一定距離,然后建立鐵絲網(wǎng)或隔離墻,鐵絲網(wǎng)或隔離墻之間的地帶才算隔離區(qū)或緩沖區(qū)。

在中國與一些國家的邊界上,極少數(shù)的口岸地帶是雙方共同建造了鐵絲網(wǎng),但大多數(shù)地方只有中國單方面建了沿邊界后退幾十米(各地不一樣,有的僅十數(shù)米,有的寬達數(shù)百米甚至千余米)的鐵絲網(wǎng):中蒙之間前面已述,中國一側建了鐵絲網(wǎng);在中俄東部邊界,兩國以額爾古納河主航道為界,中國一側的鐵絲網(wǎng)建在了距離河岸還有幾十米遠的地方,俄羅斯那邊沒有。有一年我們來到額爾古納河邊,卻不能接近它(在室韋、臨江等河邊村鎮(zhèn)才可以接近),只能在鐵絲網(wǎng)外遙望額爾古納河在遠處呈S形靜靜地流淌……我們只在新疆昭蘇縣波馬邊防站外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上,才看到對方有鐵絲網(wǎng)。

新疆 瓦汗走廊
經(jīng)過層層關卡才能抵達的鐵絲網(wǎng)仍然建在我國界碑內側
在新疆帕米爾高原,中國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幾國交界。由于這里的邊界是沿高海拔的高山分水嶺劃分,大部分處于雪山冰川地區(qū),但是高山間的低矮山口是歷史上形成的邊境兩邊國家間往來的著名通道。本頁照片所拍攝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上的山口,中國與阿富汗的邊界從這里通過。這里海拔近5000米,人煙稀少,但有邊防軍和武警同時把守。大圖中這道鐵絲網(wǎng)建于中國和阿富汗之間,遠處稍微高起之物就是界碑。我們在得到邊防部隊的許可下穿過鐵絲網(wǎng)中的鐵門,在鐵絲網(wǎng)外近距離地拍到了這塊界碑。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東西向,共400余公里,橫亙于帕米爾高原南端與興都庫什山北段間的山谷里,西接阿富汗,東接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玄奘西去取經(jīng)時,也曾取道于此。今天的瓦罕走廊空空蕩蕩,中方的100多公里把守極嚴,對方的300多公里卻基本無人防守。攝影/單之薔 馬宏杰

單方建起的這道鐵絲網(wǎng),很容易被當成兩國之間的邊界線

一國建起鐵絲網(wǎng),另一國不建,那這道鐵絲網(wǎng)很容易被當成兩國之間的邊界線。一位內蒙古攝影師和我說,他在邊境地區(qū)拍照時,看到大多數(shù)地方都是我國單方面建了鐵絲網(wǎng)。夏天,有的俄國人從額爾古納河游過來,上到中國一側的鐵絲網(wǎng)下休息;在內蒙古與蒙古國的邊境上,蒙古國的牧民來到鐵絲網(wǎng)外側,與鐵絲網(wǎng)內側的中國牧民喝酒……中國建的這道鐵絲網(wǎng)并不是真正的邊界線,而是一道沿邊界后退幾十米、位置在國內的“邊界伴隨線”。我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被人看做是邊界線。

我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在一本名為《駿馬》的文學雙月刊上,我看到了一首詩:《邊境鐵絲網(wǎng)》,作者李振林,詩是這樣寫的:“鐵絲網(wǎng),邊境線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鐵絲網(wǎng),邊防軍人/心中神圣的國界……”顯然,作者把鐵絲網(wǎng)當成了邊界線。我曾問邊境上的人鐵絲網(wǎng)有何作用,有人說讓想越境的人感到威懾。有人說過去牛羊越境了,處理起來很麻煩,有了鐵絲網(wǎng)就沒有這種麻煩事了……這些理由都不足以說服人,在我看來,鐵絲網(wǎng)雖然把這些麻煩減少了,也把雙方在處理這些邊境問題時互相了解的機會丟失了。我曾問一個中蒙邊境上的邊防軍軍官,修建鐵絲網(wǎng)前后邊境管理上有無變化,他說基本上沒有?!斑@里幾乎見不到對方的居民,也幾乎沒有越境的。每年我們都能抓到幾個人,但都是中國的旅游和攝影愛好者?!?/p>

中俄邊境 黑瞎子島
不平等的黑瞎子島分界
2008年,我們曾前往黑瞎子島采訪。途中無意間看到上圖這份俄羅斯繪制的地圖(為了方便識圖,我們加了幾個簡單的中文地名),那時黑瞎子島回歸在即,但尚未劃界,而這份地圖已經(jīng)明確標出界線,與后來的實際劃界一致,可知俄方早有打算。左上圖這張照片拍自島上,畫面中的教堂是劃界前才臨時修建的,其目的是:這是俄羅斯人的教堂,應以此為界劃分黑瞎子島。1929年,此島被蘇聯(lián)強占,現(xiàn)在理應歸還中國,但由于這座教堂的出現(xiàn),為俄國人在邊境談判中找到了借口。2008年兩國關于此島的最終劃界就是以此教堂為界,中、俄各占一半。但從地圖上可知,黑瞎子島處于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四周環(huán)水,由三條水道環(huán)繞。黑龍江被黑瞎子島分成兩股水道:北部接近俄領土的是主流,水量大,水面寬,水深,是主航道;南部靠近中國的這股水流水量少,水面窄,水淺,被稱為“撫遠水道”。每到秋冬枯水期,撫遠水道就變成一條窄窄的小河,稍大一點的船根本無法通行。按國際慣例,如邊界為江河水道,應以水深的主航道為界。這是為了讓兩邊的國家平等地利用水道航行,避免一方無法通航的不公。黑瞎子島卻讓這種不公發(fā)生了:俄國人把邊界劃在了靠近我方的撫遠水道上,所以盡管中國收回該島一半,但失去的那一半?yún)s控制了從烏蘇里江到黑龍江的航行。按照最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的規(guī)定,中、俄間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界,中國人還可以在兩江之間航行,但現(xiàn)在,這種通行已經(jīng)做不到。攝影/單之薔
俄羅斯
哈巴羅夫斯克
穆拉維約夫
俄羅斯
哈巴羅夫斯克
哈巴羅夫
俄羅斯
尼古拉耶夫斯克
涅維爾斯科伊

對待邊境,中、俄兩國有著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式
當我們正在邊境大建恢弘的、更多是抽象意義而非實用的國門時,鄰國俄羅斯正做著另一些事。
我們在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中國稱“伯力”)和尼古拉耶夫斯克(中國稱“廟街”)采訪時,在大街上看到穆拉維約夫、哈巴羅夫、涅維爾斯科伊的雕像,他們是侵犯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三大侵略者……俄國人為他們建造矗立在城市醒目位置上的高大雕像;為他們封號;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城市(哈巴羅夫斯克即來源于“哈巴羅夫”);將他們的頭像印在紙幣上——俄國錢幣中面值最大的盧布(5000)上印著的人物,既不是沙皇,也不是普希金,而是在黑龍江畔逼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攝影/單之薔

中國人去自己國家的邊境地區(qū)比去國外還要難

漫長的、把中國圍起來的鐵絲網(wǎng)是我們自己建造的,為什么與我們毗鄰的國家不像我們這樣建鐵絲網(wǎng)呢?鐵絲網(wǎng)背后的觀念是什么?

其實我國與鄰國的邊境地帶已經(jīng)形成一個巨大的隔離區(qū)。中越、中老、中緬邊界的情況我不太了解,但是從中朝邊境鴨綠江口起,一直到藏南中印邊境,據(jù)我所知,在邊界線向中國一側,很多地方是屬于不允許中國公民自由進入的邊境地帶。經(jīng)常有朋友問我怎樣去墨脫、察隅等邊境地區(qū),我也不知怎樣回答,因為的確沒有什么清晰的程序。在我看來,去我國某些邊境地區(qū)比去國外一些地方還難(很多國家都已免簽)。

誰都知道到邊境地區(qū)要辦邊境通行證,因為邊境地區(qū)實行通行證管理,無證者可能被拘留關押。我國各地區(qū)的邊境管理條例大同小異,但對何謂“邊境地區(qū)”的說法不一?!斑吔纭笔且粭l線,“邊境”是沿著這條線向內一段距離的帶狀區(qū)域。許多國家用國內法來規(guī)定邊境地區(qū)的寬度,如法國規(guī)定自邊界縱深60公里為邊境地區(qū);芬蘭規(guī)定自陸地邊界縱深3公里、自海岸線縱深4公里為邊境地區(qū)……這樣的規(guī)定很明確。

北宋、遼時期全圖(左),北宋、遼邊境示意圖(右)
現(xiàn)代意義的邊界是如何形成的?
任何兩個國家(政權)之間,必定有邊界,但不同歷史時期,邊界的形式大不相同。在研究政區(qū)地理的權威周振鶴先生看來,西周至春秋時期,國家多為城邦式,呈點狀分布,國與國間存在大片無主土地或偶爾有重疊。那時政權的核心是都邑,外圍是“郊”、“牧”、“野”。只有“都邑”邊界明確,外圍幾層都很模糊。
中國古代王朝大都有“天下”概念而沒有現(xiàn)代意義的“國家”概念,因此也沒有相應的邊界。中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邊界最早產(chǎn)生于何時,學術界有爭論。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余蔚看來,中國第一條現(xiàn)代意義的邊界產(chǎn)生于北宋和遼之間,這條邊界最初有一些緩沖區(qū),但雙方最終將所有地點精確,得到一條完整的線性邊界。也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內部各地方政權間的邊界,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邊界。
《尼布楚條約》在中國北部邊陲劃出了邊界,這是中國與鄰國第一次以談判簽訂條約的形式劃定邊界,也使中國與周邊各國的朝貢關系體系向近代條約體系轉變。中國在此第一次提出了具有國名意義和主權國家意義的“中國”一詞。條約劃定了東北邊界,從此我國疆域東至太平洋,南達今南沙群島,西跨今帕米爾高原,北抵西伯利亞,與俄保持了長達160多年的和平相處關系,清代以前的朝代從來沒有在這樣廣袤的版圖上長期有效地統(tǒng)治過。

我國邊境地區(qū)的范圍則沒有法律規(guī)定,由各邊境地區(qū)所在的?。▍^(qū))級政府劃定。我查看了地方的有關規(guī)定,發(fā)現(xiàn)對“邊境地區(qū)”的說法并不一致,很難掌握。如黑龍江把“邊境地區(qū)”分成三個層次:一是邊境管理區(qū),一般指沿國界的縣(市)或鄉(xiāng)(鎮(zhèn))行政管轄區(qū)域;二是邊境地帶,一般指陸地緊靠國界線2公里以內、水域從國界線延伸至岸上起2公里以內的地域;三是邊境禁區(qū),是指在邊境地帶內劃定的特別控制區(qū),實行特殊的管理制度。第一條所指的邊境管理區(qū)范圍很大,而“邊境禁區(qū)”又不對外公布,你只有走到這樣的地方、被禁止時才能知道。

黑龍江的規(guī)定還算較清楚的,西藏的邊境管理條例則很簡單地說:“本條例所稱邊境地區(qū)系指沿國界的市(地區(qū))行政區(qū)域?!蔽鞑氐氖校ǖ貐^(qū))管轄范圍巨大,如沒有更多解釋,這相當于西藏大部分地方都成了邊境地區(qū);新疆的邊境管理條例與黑龍江很相像,也把邊境地區(qū)分為三個層次……從中可以看出,我國邊境地區(qū)之所以難以進入,一是范圍太大;二是有“邊境禁區(qū)”這樣一個范圍不精確的模糊地帶,因此如何辦理邊境通行證,還是很麻煩的事情,就連當?shù)厝艘敫闱宄己苜M勁。我所認識的人中,很多人都有在邊境地區(qū)被拘留關押的經(jīng)歷。對一般的旅行者而言,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麻煩而已,但對那些經(jīng)商、務工、考察等人員來說,來往邊境地區(qū)的確令人望而生畏。實際上,中國的邊境地區(qū)是一個沿著邊境的、巨大的帶狀隔離區(qū),或者說特殊地帶(前面說的鐵絲網(wǎng)地帶只是這個地區(qū)的極端地區(qū)),邊境地區(qū)是普通中國人不能自由出入的。實際上,我們的邊境地區(qū)已經(jīng)變成了軍事的邊境,不是居民的邊境。

普通中國公民很難自由出入的邊境
地圖上的藏南(西藏東南部)面積廣袤,但是如果按照地圖所畫邊界進入這一地帶,尤其是錯那、米林、墨脫、察隅4縣南部,也許會因“非法進入邊境地區(qū)”而被拘留,我們的攝影師和作者都曾在此遭遇過類似困境。這是因為,在這片風景優(yōu)美、土地肥沃的地帶,存在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邊防軍常在此巡邏。即使沒有過線,如果沒有辦理有關邊防證件,只要接近這一地區(qū),就可能會被關押。攝影/謝罡

國門景觀群:真正的國門在哪里?

我國邊境上與鐵絲網(wǎng)并存的還有一種常見景觀——國門,這是一種高大的門狀建筑物,形式往往借鑒傳統(tǒng):牌樓式、城樓式……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每一座都規(guī)模宏大,氣勢不凡。有的國門已經(jīng)成了旅游景點,如內蒙古滿洲里與俄羅斯間的國門,這里的國門如今已有五代:第一、二代是俄國人所建,后幾代是我國所建,第五代國門投資2800多萬,已經(jīng)承包給一家旅游公司運營。但大多數(shù)國門還搞不起來旅游業(yè),只是在荒野中挺立著。

我去過甘肅省與蒙古國邊境上的一個國門——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國門,國門高度相當于10層左右的樓房,外立面是紅色的,在荒野中十分醒目。周圍一個人影也見不到,蒙古國方見不到一座建筑物。類似這樣在曠野中挺立的國門還有許多:二連浩特國門、阿拉山口國門等。我看到的情況是,凡是邊境上兩國交往的口岸,中方都建有國門,對方卻較少修建(即使有,也很簡易)。因為是中方單方所建,因此國門都不真正建在邊界上,而是建在中國境內,距離邊界還有一段距離的地方。進入中國的人,是先跨過邊界,再入國門,即先進屋,后入門。有統(tǒng)計資料表明,截至2008年,在我國對外開放的、國家批準的一類陸上口岸已有76個,這些口岸大多建了“國門”。邊境地區(qū)的這些國門,可以說構成了一個“國門景觀群”。


新疆 阿拉山口國門
內蒙古 滿洲里五代國門
第一代
內蒙古 滿洲里五代國門
第二代
內蒙古 滿洲里五代國門
第三代
內蒙古 滿洲里五代國門
第四代
內蒙古 滿洲里五代國門
第五代

滿洲里的國門堪稱“中國國門之最”。這里位于中、俄邊境,自清代就開始修建第一代國門(由俄方所建),之后分別于1920年、1968年、1989年、2008年修建了第二代至第五代國門(第二代也由俄方所建,其余幾代為中方所建)。目前這五代國門都保存完好,并排站立,第五代還是目前中國陸路口岸最大的國門,正在申請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目前已是4A級旅游景區(qū),游客眾多,但這種熱鬧的景象,幾乎只在滿洲里的國門處才有,其余大多地處偏僻,鮮有人至。

寫這篇文章時,我查到一篇博士論文,專門研究邊境線上的國門。文章把“國門”等同于我國陸上口岸的建筑,認為國門承載著紀念意義,是國家形象的載體。因此,國門設計應該具有國家元素,體現(xiàn)國家形象,還應有地方特色。

國門,大家心領神會的意義,就是“國”與“門”的意義的組合,所指稱的事物無非就是口岸,即國家規(guī)定的,供人員、貨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國(邊)境的港口、機場、車站和通道??诎恫粌H邊境有,深入內地的大都市機場也有——北京的機場路被稱為“國門大道”,機場路附近有“國門大廈”等酒店,就說明人們對國門的理解就是口岸。

除了陸上口岸,還有海岸的邊境口岸。從口岸,即從人員、貨物出入一個國家的空間位置的角度看,真正的國門在空中和海上。如果說空中和海上的國門是理論上的、抽象的,那么中國各機場入境大廳里的邊檢入口就是落實到地上的。

今天出入境的人大多數(shù)是經(jīng)過空中,由機場的口岸出入的。經(jīng)由陸上邊境那些國門群(主要是北方和西北方)出入境的人數(shù),與從空中出入境的人數(shù)比起來,幾乎微不足道。從貨物數(shù)量對比看更是如此。從口岸的角度看,陸地邊境的國門與機場和海港的“國門”相比,實在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因此沒必要搞得那么高調和夸張。

邊境上設置口岸設施十分必要,但不一定非要搞成紀念性建筑物。如果這個口岸確實有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也是應該紀念的,但我們的國門大多數(shù)不知紀念什么。而且中國的邊界大多是由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在列強的武力威逼下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決定的,紀念什么呢?如滿洲里的國門,國門北方不遠處就是清政府與俄國人簽訂《尼布楚條約》的尼布楚城(俄國已更名為“涅爾琴斯克”)。這個條約劃定了中國與外國的第一條現(xiàn)代意義的邊界。歷史學家認為,盡管中國在這個條約中做出了讓步,但還算是平等的。但是近百年后,屈辱的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徹底取代《尼布楚條約》,中國被迫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割給俄國。在滿洲里西南方不遠處的諾門罕,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與蘇聯(lián)紅軍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國在此打了一場20多萬人參與的大戰(zhàn)——諾門罕戰(zhàn)役,為的是爭奪哈拉哈河邊的一塊土地,這一仗確定的邊界使中國的邊界線一下子凹進來,把呼倫貝爾大草原撕開,形成中國版圖上的“雞脖子”。滿洲里更是喪權辱國的東清鐵路(滿洲里至俄羅斯海參崴)的起點……滿洲里國門紀念的是什么?

新疆 紅其拉甫國門
內蒙古 策克國門
內蒙古 二連浩特國門
甘肅 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國門

中國邊境“國門景觀”集納
如果沿中國的邊境走一走,會看到一種中國特色的國門大景觀:在東北的綏芬河、集安,在內蒙古的滿洲里、二連浩特、策克,甘肅的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新疆的阿拉山口、紅其拉甫等邊境地帶,巍然聳立著一座座宏偉壯觀的國門。顧名思義,國門即國家的門戶,但除滿洲里等極少數(shù)地方外,絕大多數(shù)地方都只有中國一方的國門。這些地方大多偏遠,荒無人煙,一座座氣勢恢宏的中國國門就在這樣的曠野里寂寞地挺立著。
攝影/單之薔 馬宏杰 安保權 肖韋 多吱 樹莓 劉朔 UGI

把地理、隔離的邊界,變成利益、戰(zhàn)略的邊界

我曾去過中國與阿富汗邊境上的瓦罕走廊,這是一條窄窄的、長約400公里的兩山之間的一道山谷,我們占這條山谷的1/4,但營地哨卡有幾道,站在山口向對方的邊境望去,看不見一個人影。我還聽說,假如過了邊界,沿這條山谷一直走下去,可能要走上百公里才能遇到阿富汗的牧民……在中國北方、西北方的邊境上行走,總的感覺是我方壁壘森嚴、哨卡重重,對方邊防則若有若無。

蘇聯(lián)解體后,其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原來與中國西北接壤的是強悍的蘇聯(lián),現(xiàn)在變成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再往南,阿富汗早已不是過去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是中國最忠實的盟友……如今西北邊境所處的,是對中國最為有利的黃金時代,蘇聯(lián)的撤離留下了中亞的“權力真空期”,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今天的中亞地區(qū)向中國展示的機遇,前所未有地凸現(xiàn)出來。

地緣政治學史上有個著名的“心臟地帶”說,即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的三段論:誰統(tǒng)治了東歐,誰就主宰了心臟地帶;誰統(tǒng)治了心臟地帶,誰就主宰了世界島;誰統(tǒng)治了世界島,誰就主宰了全世界。后來人們不斷修改“心臟地帶”所指的地方,較多的說法是指亞洲腹地——中亞。盡管當年的蘇聯(lián)既控制東歐又統(tǒng)治中亞的大部分,卻未能主宰世界,但中亞的重要性還是無法否認,中國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一點。1996年,在上海開始了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會晤機制,即“上海五國”機制。之后正式成立了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在內的六個成員國的上海合作組織,該組織有極大的凝聚力,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和伊朗已被吸收為該組織的觀察員國。

與此相比,一道漫長的鐵絲網(wǎng)卻把中國自己圍了起來,這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那時,中國沒有“邊界”概念,有的只是“天下”觀?!疤煜隆笨梢圆粩嗟財U展四方,邊界則是收斂的。用鐵絲網(wǎng)把自己圍起來,是不可能有“天下”的。在某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就是“中國”的中心,大家爭的就是這個中心。爭得了中心的統(tǒng)治者以天子自居,君臨天下四方,王朝邊緣地帶的小國以朝貢方式或羈縻等體制管理,并不需什么邊界。因為那時中國周邊沒有出現(xiàn)足以威脅其統(tǒng)治的外來政權(即使有如宋朝與遼、金、西夏等政權的對峙,后來也被認為是中國內部各地區(qū)之間的割據(jù)和紛爭),直到俄國在中國北方的出現(xiàn)。俄國通過《尼布楚條約》讓清王朝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邊界”,這是一條由國家間通過條約確定、雙方認可的兩國間的界線。

邊界不僅僅是一條豎立了標志物、由兩國條約來保證的線,還需要軍隊巡視和守衛(wèi),需要耗費資源,需要成本。因此,如果國家間沒有尖銳的對立,邊境地區(qū)沒有走私犯罪等問題困擾,邊境兩邊的鄰國則傾向于減少邊境事務耗費的資源和成本。一些國家主張把硬邊界、軍事邊界、地理邊界變成軟邊界、利益邊界、合作邊界。美國與加拿大之間長達8000多公里的邊界,雙方都沒有駐軍。歐洲共同體的成員國之間,人員及貨物可以跨越邊界自由流動。這樣的邊界顯然要比軍人駐防、鐵絲網(wǎng)圍繞的邊界更節(jié)約資源和成本,也更符合國家之間國民的利益。

其實在全球化的今天,對國家而言,真正的邊界早已超出那條由條約約定、由界碑確定的邊界,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貿易活動出現(xiàn)在哪里,利益邊界就延伸到了哪里。

印度 拉達克
尼泊爾 木斯塘
不丹
我們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幾個地區(qū)
為什么會紛紛歸屬他國?
上圖的照片分別拍自尼泊爾木斯塘地區(qū)、印度拉達克地區(qū)、不丹王國,而翻過這張照片所在的雪山,山后即今天已屬印度的錫金。歷史上這幾個地區(qū)一直與我國關系緊密,至今在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屬性上也與西藏無異,現(xiàn)在已歸屬他國。這些從自然和文化特性看理應歸于我國的地區(qū),為什么歸于他國之懷抱?如果我們對邊境的態(tài)度采用鐵絲網(wǎng)式的防外、防內的隔離式思維,這種結果的產(chǎn)生也很自然。但如果我們能夠從祖先的“天下”式思維中汲取精華,敞開大國懷抱,讓近者親附,遠者來歸,如果能從地理的邊界走向利益邊界、合作邊界、聯(lián)盟邊界、戰(zhàn)略邊界……那么中國重現(xiàn)歷史上的大國豐采,重拾往日的輝煌,也不是不可能的。
攝影/李國平 張超音 張軼 Amar Grover

中國目前已經(jīng)成了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石油進口國,以往中國的石油進口來自波斯灣,需經(jīng)過馬六甲海峽的漫長海上通道完成。這條通道成本高昂,也不安全,尋找新的石油通道是中國的戰(zhàn)略目標。而中亞的里海盆地被發(fā)現(xiàn)是僅次于波斯灣的第二大石油寶庫,2006年,哈薩克斯坦的石油通過中哈石油管線抵達新疆阿拉山口,這條管線不經(jīng)過第三國,因此更加安全可靠。該管線還可從土庫曼斯坦的查爾珠油田向西南連接伊朗北部大油田……現(xiàn)在,新的絲綢之路輪廓正在出現(xiàn),中國的西部邊界正隨之延伸。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一個國家的重大利益在哪里,它的戰(zhàn)略邊界就在哪里。這才是我們今天應有的邊界觀。

“地理使我們成為鄰居,歷史使我們成為朋友;經(jīng)濟使我們成為伙伴;需要使我們成為同盟;自然把我們聯(lián)系在一起,沒有人能夠將其分開;聯(lián)系的力量遠勝于分裂的力量?!庇媚硞€名人關于邊界的這段演講來結束本文是很合適的。

責任編輯 / 黃菊 李歐  圖片編輯 / 宋文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