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地縫”
虛掩的地獄之門
標簽: 地質地理 洞穴 喀斯特 重慶市 化學地理 生物地理 基礎地理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繪圖/傅大偉

天井峽地縫式巖溶峽谷位于小寨天坑之南約3公里,其南部與下撒谷溪峽谷相接,北部與遲谷槽峽谷相接。峽谷近南北走向,全長6162米,谷底寬1—15米,谷深80—229米。由南往北,峽谷底部忽寬忽窄,忽明忽暗,忽高忽低,狹窄處寬僅1—2米,地縫北部末端深度229米,是整個峽谷中深度最大的地段。從峽谷底仰視,可見巖壁聳立,若即若離,陽光猶如一絲絲光柱直射而下,形成“一線天”景觀。重慶境內地縫式巖溶峽谷不在少數,比如:武隆縣的龍水峽地縫、三會溪峽谷,北碚金刀峽、萬盛黑山谷、南川金佛山碧潭幽谷等部分峽谷段屬地縫式巖溶峽谷。龍水峽地縫位于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峽谷段長1000米,切割深度達200米,谷底寬2—5米,平均深寬比接近20:1;三會溪峽谷位于武隆芙蓉江支流上,全長5.1公里,谷底寬5—10米,最窄處3米,兩岸陡崖高200多米,也是地縫式巖溶峽谷。


在重慶市奉節(jié)縣天坑地縫景區(qū)內,有一種與小寨天坑齊名的地質景觀——地縫。地縫并不是一個地理學上的名詞,而是對奉節(jié)這段峽谷的形象稱呼,和天坑一樣,首先出自天坑地縫景區(qū)。地縫發(fā)源于奉節(jié)縣長安土家族鄉(xiāng)火燒二壩,全長約37公里,由上部的茅草壩、黑灣、下撒谷溪和下部的天井峽構成,到達遲谷槽峽谷結束。其中天井峽是地縫中最為典型的一段峽谷,最大深度229米,而最小寬度僅有1米。從高處俯瞰,地縫蜿蜒曲折于石峰之中,猶如大刀劈開山體的一道縫隙,越窄處越顯得峻峭深邃。巖溶學家楊明德先生曾形容其為“隙谷”,表示這種深度遠遠大于谷地寬度的特殊峽谷。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