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皮影
無人接力的“獨角戲”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3年第08期 作者: 蔣蘊 許志偉

在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xiāng)家朋村,來自宣城市的皖南皮影傳承人何澤華,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才和伙計們找到了適合演出的場地。對于十分節(jié)約空間的皮影來說,有一塊寬敞、平坦的空地就足以完成演出。但這一次,藝人們對場地的選擇十分講究:夜色中的青山構(gòu)成了一面墨色的“大幕”,近處有粉墻黛瓦的民居、威嚴聳立的祠堂、精雕細琢的牌坊,加上“古老的中國式動畫”皮影的參與,讓這幅照片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古典風情。

生絹做戲臺
十指逞詼諧
繞過古色古香的宣城水東老街,一幢兩層掛著“皖南皮影博物館”牌子的小樓房便是何澤華先生的家—那里既是博物館,又是居所。江南諸省的皮影戲中,皖南皮影占有重要地位,是南方皮影的典型代表。何澤華自幼在家傳皮影氛圍中長大,七八歲時就喜歡拿著毛筆在碎牛皮上涂鴉,后來跟隨師傅何祖鴻學習皮影的畫稿、描樣。展廳內(nèi),何老師向攝影師展示了他親手制作的一套皮影。這些本該在戲臺上騰挪跳躍的角色,如今只能默默靜立在展柜之中。
十指逞詼諧
繞過古色古香的宣城水東老街,一幢兩層掛著“皖南皮影博物館”牌子的小樓房便是何澤華先生的家—那里既是博物館,又是居所。江南諸省的皮影戲中,皖南皮影占有重要地位,是南方皮影的典型代表。何澤華自幼在家傳皮影氛圍中長大,七八歲時就喜歡拿著毛筆在碎牛皮上涂鴉,后來跟隨師傅何祖鴻學習皮影的畫稿、描樣。展廳內(nèi),何老師向攝影師展示了他親手制作的一套皮影。這些本該在戲臺上騰挪跳躍的角色,如今只能默默靜立在展柜之中。

所謂皮影藝術(shù),就是通過光源照射在由動物皮革制成的半透明人物造型上,然后由藝人操作和演唱,通過屏幕投影來演繹故事。古詩曾這樣描寫它:“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备S幾次北人南遷的步伐,誕生于關中地區(qū)的皮影戲順勢傳入長江以南地區(qū)。從此,原本粗獷的北方皮影遇到了江南絲竹,唱腔變得溫婉起來,表演也日趨細膩。南傳后的皮影以杭州為中心,逐漸向四周的皖南、浙北、蘇南等地擴散,逐漸形成了具有江南風情的皮影流派。其中,浙江海寧、安徽宣城的皮影,成為最后的遺存。
浙江海寧,垂垂老矣的“皮影牽手”
正月里的一天,84歲的皮影戲老藝人徐二男坐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官古鎮(zhèn)皮影館門口曬著太陽。這幾天氣溫驟降,但比天氣更冷清是戲館的生意:整整一上午,沒有一個人來看戲。徐老師唯一的女弟子陳沁岸正在仔細地拾掇著箱子里的道具?;璋禑艄庀拢鞠浔砻鏆v經(jīng)歲月留下的包漿,泛著明晃晃的光澤。因為身體原因,作為海寧皮影戲傳承人的徐二男親自上場的機會很少。多數(shù)時候,他是以“藝術(shù)指導”的身份在一旁看晚輩們操作。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