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
野駱駝

1999年春天,在由美國國家地理協(xié)會出資的一次國際聯合野駱駝考察中,我們在阿爾金山北麓的荒漠里發(fā)現了這只孤獨的野駱駝,它警惕的望著我們,盡管我們之間的距離很遠。它此時正在從阿爾金山向羅布泊遷徙的路上,它將在那里度過夏天。在那次考察中我們一共記錄見了160多頭野駱駝。
普熱瓦爾斯基是第一個把野駱駝標本向世人展示、并將野駱駝在科學上加以命名的人
1877年冬天,羅布荒原上寒風凜冽,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和他的考察隊正艱難的行進著,他們來到羅布泊已經好幾個月了,但傳說中的野駱駝還是連影子也沒見著。這天,考察隊進入了阿其克谷地,普熱瓦爾斯基開始向當地的獵人打聽哪里有野駱駝,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獵人說,他們前幾天剛剛獵到過!于是,普熱瓦爾斯基從獵人手中買下了他們剛捕獲的2只成年野駱駝的皮張以及一個野駱駝胎兒的標本。這3個標本成為世界上首次在博物館陳列的野生雙峰駝標本,至今它們仍保存在俄羅斯彼得堡博物館。
當野駱駝的標本在彼得堡博物館展出時,有許多動物學家猜疑野駱駝是家駱駝逃匿到野外后野化后的種群。他們的猜疑也不是沒有理由,因為雙峰駝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家養(yǎng)雙峰駝在打通由中國向西至黑海的對外貿易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它們在荒漠中迷失的事件曾經不止一次地發(fā)生過。但科學家們后來發(fā)現,野生雙峰駝與家養(yǎng)雙峰駝之間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野生雙峰駝有更纖細的體格,更短的淺灰棕色毛,較小的蹄和小而直立的駝峰;頭骨的分類特征二者也有許多不同。1883年普熱瓦爾斯基由此而將野駱駝命名為野生雙峰駝(Camelus bactrianus ferus),從此,羅布泊成為野駱駝的模式標本產地。
責任編輯 / 徐健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