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地動儀
標簽: 石景山區(qū) 朝陽區(qū) 科技館 考古地理 歷史地理
1883年,英國人米爾恩出版了現(xiàn)代地震學的開山之作:《地震和地球的其他運動》。在這本書里,他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紹了中國天才科學家張衡早在公元132年的偉大發(fā)明:地動儀。不僅于此,他還著手復原猜想,并進一步改進,10年后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能記錄地震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地震儀。張衡地動儀早已失傳,僅存史籍中的只言片語。迄今為止,已有數(shù)十位地震學家對這項發(fā)明進行了復原……他們?yōu)楹螛反瞬黄D兀?/div>

2009年10月16日,在中國科技館新館華夏之光展廳,一群學生正在觀摩馮銳課題組復原的1/2尺寸“張衡地動儀”。這個模型擱置在振動臺上,可以在地震波傳來時演示“一龍發(fā)機”,周圍還展示了復原機理、剖面圖,以及服部一三、米爾恩、原尊禮、王振鐸等其他學者曾經(jīng)的復原猜想。攝影/王寧
“我想,這一回我應該可以‘交作業(yè)’了!”2009年9月20日,中國科技館新館正式開張那天,中國地震局研究員馮銳站在他復原的張衡地動儀展品一旁,如釋重負地告訴我。他的笑容給我孩子般的感覺,清澈明朗,又摻雜著點調(diào)皮、狡黠。
“交作業(yè)”之說,源于2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1982年,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期間,結識了美國科學院院士、地震學家博爾特教授。博爾特1978年編著的教材《地震淺說》一書曾留給學生50道思考題,其中第一題就是:張衡的地動儀可能采取了什么工作原理?他還和另一位地震學家麥克埃維利教授一起,饒有興致地問過馮銳:“中國人是不是愛喝酒?”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要評論?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您也可以快捷登錄:
- 暫無評論
我要評論
熱度
時間
加載更多評論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