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渤海大通道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3年第04期

美國最著名標志性建筑之一的跨海大橋——金門大橋的修建歷經了數(shù)十年探討和擱置的過程。大橋的設計者名叫史特勞斯,他在20世紀初就設計出了這座鋼纜吊橋,但大約到20世紀30年代初,政府才將橋的設計、預算和建橋的可行性交給舊金山市人民討論,由全市人民投票公決。公決結果是贊成建此座大橋,大橋才得以建起來。(Zuma 攝)
水下隧道比橋梁更安全

董國賢(中國工程兵國防工程設計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渤海海峽是我國海防的門戶,在這里修建連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大通道,我們不得不考慮軍事安全方面的要求。不要說普通人,即使是在工程界,認識水下隧道也不像選用橋梁那樣“得心應手”——總認為水下地質環(huán)境復雜、技術難度大、勘測數(shù)據少,總之困難重重。自從我國第一條水下公路隧道——穿黃河水下隧道于20世紀70年代通車運營以來,30多年,沒有發(fā)生過什么災難,大家對水下隧道工程的看法才有一些改觀。當然,橋梁工程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在交通、經濟、軍事上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但是面臨21世紀高科技戰(zhàn)爭時代的需要,橋梁的確需要“退居二線”。
責任編輯 / 梅冰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