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
“北回歸線沙漠帶”上的綠洲守護者

孔雀舞是傣族人創(chuàng)造的,最初由傣族男人跳,需要戴上面具,并套上翅膀、尾巴作為道具,觀者看不到演員的面孔。上世紀50年代,文藝工作者對傣族民間的孔雀舞進行了改編和再創(chuàng)作,去掉了沉重的道具和面具,并將由男人跳改為女人跳。孔雀舞現(xiàn)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族舞了。這張照片攝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舞蹈家在舞臺上表演孔雀舞的情景。

征鵬,原名召溫幫,傣族,1943年生于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1968年7月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學院中文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一日十浴的愛水民族
我們傣家人分布較廣,除了主要聚居在云南外,泰國、緬甸、老撾、越南、柬埔寨、印度阿薩姆地區(qū)都有分布。由于地域的不同和交通的阻隔,按居住地、服飾、語言和習俗的不同,歷史上傣族發(fā)展出許多支系,云南就有9個支系。在我們西雙版納,僅有傣泐、傣訥、傣雅3個支系。我本人屬傣泐支系,也就是“水傣”。之所以稱呼我們?yōu)椤八觥?,因為我們這個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支系,自古以來都愛水、惜水,把森林和水源視為第一生命。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道理,因此,建勐、建寨,都要選在有河流、湖泊、水源好的地方。我們把竹樓蓋在井邊,井上還建有寶塔形或孔雀形的井罩,以保護水源。盡管現(xiàn)在各家各戶都用自來水了,但仍然注重對水源的保護。
外族的文人墨客對傣家人愛水的習慣有這樣的描寫:“多起竹樓居瀕江,一日十浴?!薄耙蝗帐 敝f,雖然有點夸張,但也不十分為過,因為我們傣家人就生活在水邊,勞動一出汗就到河邊、井邊洗澡,或者在陽臺上沖涼。我每天至少也要洗3次澡,涼水潑到身上,疲勞就會煙消云散,精神很快就會振作起來。人民大會堂云南廳有一幅名為《美麗富饒神奇的西雙版納》巨幅油畫,畫家就是被洗浴中的傣家姑娘吸引后產(chǎn)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描繪的系列傣家人愛水、惜水、以水為樂的畫作,傳遍了全世界。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