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交橋
美觀大于實用?

橋梁設計專家認為立交橋的建造沒有一個可以沿用的固定模式,在不同的路口設置立交橋需要根據道路規(guī)劃來設計,所以才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立交橋。不過設計師鄭學信認為,目前立交橋的錯誤就是越來越復雜,而且存在車流交織和人車混雜,道路通行能力受限。如果采用上面這種立交橋設計方案,就能將各個方向的車流充分分解,每個方向的車流都有各自的車道,可以直接左轉,且轉彎弧度小,不會出現急轉彎而導致汽車速度降低。自行車也有自己的車道,更不會出現人車混雜的問題。繪圖/高軍翔
從1974年開始到今天,北京的立交橋已經發(fā)展到178座,遍布五大環(huán)線和主干道,可是交通擁堵似乎并未解決。采訪時遇到的一位司機向我抱怨,北京的車增加得太快了。不過在有關專家看來,機動車擁有量增加只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方面,為了滿足大流量路口交通疏導而建的立交橋沒能發(fā)揮更大作用才是真正的問題。
結構復雜產生混亂
西直門立交橋是1999年新修建的。我在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北京市政專業(yè)設計院道路設計所等多家單位采訪專家時了解到,西直門新橋主要考慮了主要交通方向的機動車,而支流方向過來的機動車如果需要右轉彎,就必須盤橋行駛,這樣無疑加大了車流量。還有,新西直門立交橋的進出口位置設置得不太合理。各進口通行能力都很高,但是出口能力卻不匹配。新西直門橋還設置了多處禁行、禁止左轉彎的標志,這些交通標志放置的位置也不合理,不但使司機迷惑,也無法起到提前提醒司機分流的作用,更是增加了汽車在橋上的擁堵時間。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