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與夯土的樂章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6年第10期
標簽:
專家評語
青藏高原的先民們以天然黏土或石塊,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藏、羌建筑防御體系和建筑藝術——碉樓。在許多地區(qū),碉樓不單是一種防御建筑,它還象征了權力、男性和財富。今天碉樓已成為人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瑰寶和千古絕唱。石碩(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從康定向西,不多久,我們的車就顫顫悠悠開上了折多山的盤山公路,準備去翻越前方4298米的埡口。318國道曲曲彎彎向前延伸著,每到一個轉彎處,道路便陡直向上提升一點,宛如高原上一個Z字形的臺梯。窗外,群山連綿,白云悠悠。從地域角度看,我此刻正身處在傳說中的一條地理分界線上,折多山是一條傳統(tǒng)的藏漢分野線,藏民稱此以東為“關外”,以西為“關內”。從這條線由東向西,漢式或漢藏混合式的建筑風格呈逐漸減弱之勢,而古樸的純藏式風格卻愈來愈鮮明,形式愈來愈獨特。從民族學來看川藏線是一條民族融合與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走廊,而建筑正是這個區(qū)域里固有的群體性棲居符號。正如建筑學家林俊華所說:川藏線上的各種文化都是在受多種文化影響后形成的非典型原生文化,有人把它稱之為“雜居文化”或“混合文化”。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