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駝“拉”來的部落
撒拉族
標簽:

民族識別時間 1953年
攝影/陳海汶
時間/2009年2月
地點/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鎮(zhèn)三蘭巴海村
攝影/陳海汶
時間/2009年2月
地點/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鎮(zhèn)三蘭巴海村

韓文德
撒拉族,筆名撒馬爾罕,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人,詩人、撒拉族文化學者,著有詩集《裸河》、《撒馬爾罕的鷹》、《時間兩側的頌辭》和《清水微瀾》,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撒拉族,筆名撒馬爾罕,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人,詩人、撒拉族文化學者,著有詩集《裸河》、《撒馬爾罕的鷹》、《時間兩側的頌辭》和《清水微瀾》,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獨具特色的民居“花槽”
現代撒拉族民居大多是磚木結構的平房,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的原因,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又稱北房或廂房,是家里長輩起居生活和待客的主要場所。廂房選材用料都十分講究,空間開闊,尤其是檐面上的木雕十分精美,撒拉人稱之為“花槽”,一般人家有三五道,富足人家則十余道。我曾到三蘭巴海村的朋友家探望過一位老人,他家的“花槽”真是雕刻得非常精細,下五道是花草,蘭花、菊花應有盡有,上五道是幾何圖形,中間七道是贊頌真主的阿拉伯文,遠看是千姿百態(tài)的圖案,近看是層層疊疊的文字,頗為壯觀。無論雕飾內容如何變化,絕不能雕飾動物或人物形象,因為撒拉人除崇拜真主外不崇拜任何事物。
歷史上的撒拉女子為遮掩羞體(伊斯蘭教規(guī)定女子除手和臉之外都屬于羞體)先后用阿拉伯式的“頭巾”、蒙古族式的“包頭”,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展成了現在的蓋頭和紗巾。撒拉族女人的蓋頭分白、黑和綠三種色,老年戴白色、中年戴黑色、少婦和姑娘戴綠色。我經常在老家循化的村頭巷尾或在田間地頭見到一群群的撒拉女子,她們氣質雍容高雅,走路輕盈典雅,尤其戴上綠蓋頭,穿時尚的旗袍或“恰木夾”,撩起蓋頭一角,羞澀地回眸一笑的瞬間,流露出火焰般的美和泉水般的清澈。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