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三大高原交匯處的民族 土族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第06期
標簽: 文化地理

攝影/陳海汶
時間/2009年2月
地點/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xiāng)大莊村
時間/2009年2月
地點/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xiāng)大莊村

馬占山 土族,當代民族音樂家,青海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我國土族主要分布位置示意圖
從行政區(qū)劃上看,中國土族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青海和甘肅兩省,其中以青海省為最多,占全國土族總人口的77.76%,甘肅省則占到了12.58%(據(jù)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進一步觀察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在青海、甘肅兩省中,土族又主要分布在兩省交界處,即在地理單元上屬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三大高原間的過渡地區(qū)。土族先民在這片自然、人文各方面交匯、碰撞的地區(qū),生息繁衍,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土族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特性。
從行政區(qū)劃上看,中國土族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青海和甘肅兩省,其中以青海省為最多,占全國土族總人口的77.76%,甘肅省則占到了12.58%(據(jù)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進一步觀察地圖你會發(fā)現(xiàn),在青海、甘肅兩省中,土族又主要分布在兩省交界處,即在地理單元上屬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三大高原間的過渡地區(qū)。土族先民在這片自然、人文各方面交匯、碰撞的地區(qū),生息繁衍,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土族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特性。

土族的社會生產(chǎn),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從以牧業(yè)為主向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轉變,土族人的飲食結構也隨之從以肉酪為主逐漸轉變?yōu)橐约Z食為主。在日常主食中,有著花樣繁多的饃饃,比如饅頭、花卷、包子、烙餅、鍋盔、錕鍋饃等。上圖為在村里的“巧廚比賽”中,土族主婦在展示自己做的各種饃饃。右圖中的土族婦女正在制作“哈力海”,漢語叫蕁麻饃或蕁麻卷餅。制作時要先把用小麥面粉制成的薄餅皮兒用油煎到油乎乎、亮汪汪,再把嫩蕁麻葉粉和青稞粉攪拌成的面糊用特制的佐料調(diào)味,然后攤在油煎薄餅上,卷緊,因形狀像口袋又俗稱“背口袋”。


輪子秋,是一項與農(nóng)事民俗緊密聯(lián)系的體育項目,也非常具有娛樂性和觀賞性。傳說土族先民在學習農(nóng)耕時,先后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失敗了,最后用黃牛耕地,獲得了豐收。在收獲時人們制作了木車運送收割的莊稼,當最后一車麥捆運上場時,車子翻了,由此演變出了玩輪子秋。具體方法是:把馬拉大車上的車篷卸下來,把車輪和軸整體豎起,在上面的輪子上綁一架或兩架梯子,梯子的兩端綁上秋千形的座套,比賽時,人們站在秋千上,然后用力旋轉輪子,以旋轉時間長而頭不暈、眼不花者為勝。攝影/蔡征

臺毽巴嘎,土族語,意為“踢毽子”,是一種土族傳統(tǒng)體育游戲,由古代漢族蹴鞠運動演變而來。對抗性頗強,有雙人賽,或多人分成兩組比賽。比賽時以踢毽子的個數(shù)、以及花式技藝的高低定勝負。攝影/蔡征

納頓會,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三川地區(qū)及其周邊的土族民眾,為歡慶豐收、感謝神恩、驅邪納吉而進行的廟會活動。內(nèi)容和表演形式上匯集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的精華。比如說體現(xiàn)古代軍事生活遺風的“會首舞”,勸課農(nóng)桑的“莊稼其”,由三國故事衍生出的“五將”、“三將”,反映畜牧時代土族人和老虎進行搏斗情景的“殺虎將”等。

莊稼其,意為務農(nóng)的人,演出時演員們頭戴公公、婆婆、兒子、媳婦等人物的面具,身著土族傳統(tǒng)服裝,沒有語言和唱腔,只是在鑼鼓配樂中通過手勢、動作等肢體語言,講述老農(nóng)“勸子務農(nóng)”,傳授給兒子播種、犁地、收割莊稼等方法的故事,反映了土族對農(nóng)耕的重視和“以農(nóng)為本”的思想意識。

在納頓會中,各村除了自己供奉的地方福神以外,普遍奉祀的最大神祇是二郎神。用神轎將神明請至會場后,各家會奉上由家庭主婦沐浴香薰后虔心制作的蒸餅,向神明上供。

照片中這對新婚夫婦身上穿著土族傳統(tǒng)的長袍(土族稱盤襖):新郎為長袖高領右開襟,在袖口、斜襟等處鑲有花邊;新娘為小領斜襟,領口處有三四層繡花的加領;與蒙古長袍頗有類似之處。但新娘的衣袖又別具特色,袖子由七彩布圈組成,土族語稱為“秀蘇”,意為七彩袖。新娘戴著的直檐禮帽,上插很多鮮花,稱“插花禮帽”,這種頭飾是受外來文化影響,在民國以后才形成的。所以,土族服飾也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和豐富起來的。

青?;ブ?、大通等地的土族,會在農(nóng)歷三月舉行“雞蛋會”。在神廟里給龍王、九天娘娘等神獻牲酬祭。趕會的土族群眾會帶上熟雞蛋,以碰雞蛋取輸贏。誰的蛋破了,則要輸給對方。類似碰雞蛋的習俗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其歷史最早可溯及六朝時期,梁朝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荊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雞、鏤雞子、斗雞子”的習俗。攝影/陳有鈞

土族生活的地區(qū)屬于農(nóng)牧交界地帶,同時也是以漢族為主要聚居區(qū)的中原地區(qū)、蒙古族為主的草原地區(qū)以及藏族為主的青藏高原三大文化區(qū)的交匯碰撞地帶。所以土族在生活、宗教、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多種文化混雜、融合的特點。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畔的土族村莊年就要舉行跳“於菟”。學界對于“於菟”的文化起源和內(nèi)涵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其來源于楚文化,“楚人……謂虎于菟”(《左傳》);有人認為其源于羌文化,是遠古羌人虎圖騰崇拜在本土的遺存;有學者認為這是古國吐谷渾的遺風;也有學者認為,“於菟”是突厥語“oot”的譯音,漢譯為“火”,“於菟”舞是拜火舞,源于土族先民粟特人的火祆教信仰。攝影/陳有鈞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