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口“大池子” 鳥類繁殖“飛地”的 影像記錄
標簽: 生物地理

我國遼寧省的鴨綠江口濕地是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飛區(qū)中的重要一站,每年的遷徙季,在這里看到群鳥齊飛的情景并不稀奇。不過圖中的一幕并不是發(fā)生在人們熟知的鴨綠江口鳥類保護區(qū),而是拍攝于東港市東側一片由廢棄儲灰池演變成的濕地,人類的城市,成了鳥類飛翔的背景板。攝影/周貴平
7月盛夏的午后,空氣中燠熱的水氣裹挾著泥土和挺出水面的高大蘆葦的氣息。在鴨綠江口以北的一片水塘邊緣,漂浮著一艘小型的平板浮船,船上搭建了偽裝網,許曉德和幾位攝影師朋友已經連續(xù)幾天隱身其中,用相機鏡頭關注著眼前波光粼粼的水面。他們很少交談,只將手指輕按在快門上,既是為了不發(fā)出聲響,也是為了不至錯過那些轉瞬即逝的精彩畫面。
偽裝網中一片安靜。而此時周邊的環(huán)境卻是一片嘈雜,這片水域充斥著遷徙來此的上萬只候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貼著水面飛行的燕鷗發(fā)現(xiàn)食物后,便一個猛子俯沖而下,激起的水花發(fā)出響亮的“嘩啦”聲。燕鷗的親鳥是盡職的父母,對雛鳥的照料寵溺可謂無微不至。它們通常在岸邊的埂壩上用樹枝、植物的莖稈和泥土筑巢。與之相比,鳳頭??用水草精心編織的水面浮巢則要顯得“高端”許多,雛鳥常常整齊地列隊跟在母親身后,當它們游近岸邊時,往往會引起燕鷗的警惕,一些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的燕鷗甚至會發(fā)起試探性的攻擊。兩種鳥類,看似領地涇渭分明,但在面積有限的生境中,沖突很難避免。只不過,這樣的情景對于許曉德他們來說已經是見怪不怪。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