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敦楨 首開國人建筑科考, 中國傳統(tǒng)民居園林研究第一人

學以致用,完成中國首次建筑學科考的“行動派”
在我國建筑學領域,劉敦楨是與梁思成齊名的大師,他生于湘桂交界的湖南邵陽市新寧縣,一座為連綿的青山、蜿蜒的夫夷水所環(huán)抱的邊陲小城。1909年,12歲的劉敦楨離開了閉塞的湘西南,來到省會長沙?,F(xiàn)代科學知識和社會思想的浸潤,對他日后走上科學報國的道路影響深遠。四年之后,年僅16歲的劉敦楨考取官費留學,東渡日本。1916年考入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現(xiàn)東京工業(yè)大學)機械科,出于個人興趣,次年轉入建筑科。1923年,學成回國一年的劉敦楨參與蘇州工業(yè)專門學校建筑科的創(chuàng)辦與教學,為我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

當時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研究還是以埋頭閱讀歷史文獻為主,但劉敦楨在工作之余,還親自踏訪蘇浙各地的古建遺址。他在日后撰寫的首篇論文《佛教對中國建筑之影響》中提到,中國古建筑“今之幸存者,大都為六朝以后之造物,然亦任其支撐于荒煙蔓草間,剝落頹圯,迄乏系統(tǒng)之調查”。為了進一步實地研究古建筑的形制和營造方式,1930年,劉敦楨帶領中央大學建筑系師生遠赴山東、河北等地參觀、調查古建筑,這是國人首次古建筑科考活動。次年,他又翻譯了兩位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古建筑的論文,對其中值得商榷之處做了訂正,并與同事盧奉璋教授合作,以現(xiàn)代手段修復了建于五代南唐的南京棲霞寺舍利石塔,他還在南京中山陵門東側依清工部制式設計建造了一座六角形平臺、重層外觀的石塔——光化亭。這一系列的學術成就,引起了遠在北平的“中國營造學社”創(chuàng)始人朱啟鈐的注意。在他的邀請下,劉敦楨加入了營造學社,與梁思成、林徽因等成為同事。朱啟鈐寫道:“得梁思成、劉士能(劉敦楨字士能)兩教授加入學社研究,從事論著,吾道始行?!苯ㄖ缫浴氨绷耗蟿ⅰ辈⒎Q,就是始于朱啟鈐的講演。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